基于翅振频率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蚊虫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论文利用昆虫翅振频率记录仪(Qubit Systems, Inc., Canada,2001)和瞬时波形记录系统Transient Waveform Recorder(V2.0, WfRec.Qubit Systems,Canada,2001)记录覆蚊亚属(Subgenus Stegomyia Theohbaldde)的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Skuse))和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Linnaeus))及库蚊亚属(Subgenus Culex Linnaeus)的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 Say),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uillett))和骚扰库蚊(Culex pipiens molestus Forskal)雌雄虫的翅振波形,并利用在MATLAB环境下编制的波形信号分析程序提取波形数据的频谱特征。分别以波形数据、翅振频率及波形数据和翅振频率为特征值建立人工神经网络对蚊虫的翅振频率进行自动鉴定。同时论文还分析了温度、吸血对雌蚊翅振频率的影响及体重、翅长和雌蚊翅振频率的相关关系。
翅振波形记录的研究结果表明,五种蚊虫的翅振波形均为相似的正弦波;翅振频率变化比较大,有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重叠,范围从379Hz(致倦库蚊雌虫)到632Hz(淡色库蚊雄虫)。蚊虫种间翅振频率的差异显著,种内雌雄虫翅振频率差异除致倦库蚊外都显著。
吸血对雌蚊翅振频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吸血的雌蚊和未吸血的雌蚊翅振频率存在显著差异(df=58,P0.001),五种雌蚊吸血和未吸血翅振频率变化明显,翅振频率平均高出49.61Hz。
温度对雌蚊翅振频率的影响研究中,所设置的5个温度梯度中翅振频率的差异都显著(P0.05),说明温度对这四种雌蚊的翅振频率有影响;同时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相对低温(26℃)对该雌蚊翅振频率影响不明显,高温(26℃)影响相对比较明显。在体重、翅长和雌蚊翅振频率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体重和翅振频率之间都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翅长和翅振频率都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
人工神经网络对蚊虫的识别研究中,以翅振波形的频率分量作为特征向量训练的BP人工神经网络有较好的识别率,特别是对几种雄性蚊虫识别率较高,均在75%以上;对雌蚊识别率相对较低。以翅振波形数据和以它及频率分量一起作为特征向量训练的人工神经网络识别率较低,平均分别仅为35.11%、59.77%。结果表明利用蚊虫翅振波形并不能达到蚊虫识别的目的,而翅振频域特征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由此可看出,
|
|
|
|
1 |
林立辉,陈翠华,彭翼飞,蒋廉华,方美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蚊体内黄病毒的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7年02期 |
2 |
张晓龙;赵彤言;;西尼罗病毒的宿主及其在传播循环中的作用[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8年03期 |
3 |
姜家良,沈建华,刘维德;淡色库蚊二氯苯醚菊酯水解酶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86年02期 |
4 |
米竹青;张海林;施华芳;龚正达;自登云;刘丽华;俞永新;王志伟;崔五全;;云南蚊虫基孔肯雅病毒分离和鉴定[J];云南医药;1990年06期 |
5 |
黄国城;;蚊虫的吸血行为[J];生物学通报;1987年09期 |
6 |
沈福杰,刘肖俊,王丽君;城市蚊虫越冬场所调查及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8年06期 |
7 |
;夏季蚊虫叮咬不要怕 新品“叮不痒”为您解忧[J];适用技术市场;2001年08期 |
8 |
崔峰;乔传令;;蚊虫抗药性分子机理[J];昆虫知识;2007年05期 |
9 |
王静林;张海林;孙肖红;付士红;冯云;王力华;梁国栋;;首次从云南蚊虫分离到辛德毕斯病毒及其鉴定[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年01期 |
10 |
刘亦仁;;五种库蚊夜间活动的观察[J];动物学报;1963年02期 |
11 |
;杀灭蚊虫的新方法——微生物灭蚊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79年03期 |
12 |
梁士哲;王振山;李远志;范文光;魏喜仁;邵惠训;丁正荣;王福菊;杨进业;李艳萍;陈琨琳;李荣成;邓洁清;;蚊虫传播乙型肝炎作用的研究 Ⅱ 蚊体内HBsAg的免疫电镜观察[J];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杂志;1983年05期 |
13 |
王菊生;伍卫华;殷松生;;蚊视觉系统结构和电生理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1991年03期 |
14 |
宋社吾,赵彤言,董言德,蒋书楠,陆宝麟;几种蚊虫线粒体DNA-16S rRNA序列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J];动物分类学报;2002年04期 |
15 |
张洪杰;;一种用于蚊虫养殖的小鼠固定夹[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8年01期 |
16 |
陈云;张福;李金伴;;电子驱蚊器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
17 |
赵新民;夏立秋;王发祥;丁学知;;杀蚊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晶体蛋白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2007年03期 |
18 |
磊磊;陈曦;;向蚊虫宣战[J];科学大众(小学版);2010年09期 |
19 |
杨彩红;黎灿强;麦凯欣;黄建文;程少萍;郑文;金立群;;我国15种蚊虫雌蚊尾器的形态特征观察[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6年04期 |
20 |
郝蕙玲;杜家纬;;气味调控的蚊虫行为学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