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一个水稻半矮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高奋明  
【摘要】:株高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株高过高容易引起倒伏减产,适当矮化则耐肥、抗倒、增产。半矮秆基因sd-1的利用,导致了水稻育种的绿色革命,因此矮秆基因的发掘、研究和利用倍受重视。本研究利用一份水稻半矮秆突变体与不同株高类型的亲本进行杂交,分析它们的F_1、F_2,研究了此半矮秆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和遗传规律,利用微卫星标记对该半矮秆基因进行了基因定位等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赤酶素敏感性试验:半矮秆突变体在苗期对赤酶素敏感,可以促进苗高伸长,但不能恢复到野生型的高度。突变体对赤霉素的敏感性介于NJ11和NJ6之间。 2.半矮秆突变体的遗传规律和遗传效应:与半矮秆、矮秆材料杂交的遗传分析表明该半矮秆突变体受两对隐性主基因控制。 3.分子标记基因定位:根据遗传分析的结果,用NJ11/845b组合的F_2构建基因定位群体,利用微卫星标记,采用群分法分析表明该半矮秆突变体的非sd-1基因与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RM259连锁,与RM259的遗传距离为8.9cM,暂命名为sd-b(t)。 4.突变基因的表型效应:利用近等基因系分析了该基因的表型效应,结果表明它可使株高比野生型降低20%左右。此突变体的株高构成的节间数目未变,植株矮化源于节间长的缩短,其中倒第1节间长缩短37.95%,其余各节都缩短20%左右。其它性状中,着粒数、千粒重、叶角和抽穗期的变化都很小,分蘖的变化最大,突变型的分蘖比野生型的多117.34%,但遗传分析表明分蘖数的变化与此突变基因无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顾铭洪,潘学彪,李欣,董桂春;一种籼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1988年01期
2 顾信媛,黄超武;水稻高、矮秆杂种以矮秆品种复交F_1的半矮秆、产量及外观品质性状的育种效应[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3 杨守仁;水稻株型问题讨论[J];遗传学报;1977年02期
4 杨塞,肖层林;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及促进水稻茎伸长机理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4年S1期
5 陈忠明,王秀娥,胡兴雨,黄跃;水稻长穗颈恢复系9311 eR的诱变选育[J];江苏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6 盼卿;亚洲水稻改良品种间的遗传联系[J];福建农业科技;1981年04期
7 高奋明,姜勇,孔德伟,李仕贵;水稻株高的遗传控制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05年01期
8 杨平;;水稻HKT基因家族密码子使用特性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9 张所兵;秦根基;林静;方先文;;一个水稻巨胚新等位基因ge鉴定及分子标记开发[J];分子植物育种;2011年05期
10 张琳琳;叶清青;许佳斌;吴贻嘉;;水稻巨大胚突变体籽粒灌浆特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11 唐锡华;刘日新;;水稻结实器官的形态建成[J];植物生理学通讯;1956年05期
12 祖德明,戴兰芳,陈善葆,宋宪斌,段晓岚;水稻与高粱杂交后代的多样性和特殊表现[J];遗传学报;1979年04期
13 冈岛秀夫;徐文征;;水稻残根对土壤氮素动态的影响[J];湖北农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14 施能浦;福建省主要水稻良种的系谱剖析[J];福建农业科技;1983年01期
15 张贤珍,孔繁胜;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九)[J];中国种业;1985年04期
16 韩永松;半矮秆水稻的新早源[J];作物研究;1989年01期
17 王成瑗,张文香,杨仁阁;水稻三早栽培施肥技术的研究[J];土壤肥料;1992年02期
18 徐富贤,洪松;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1994年02期
19 朱炜华;旱改水应重视防止水稻生理性病害发生[J];安徽农业;1997年03期
20 王文卓,张秀双,杨凤琴,马洪坡,高方青,曲守权;特殊有机肥在水稻上开发应用研究[J];垦殖与稻作;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康迳;王乃元;郭玉春;姚小兰;林晶;韦新宇;陈志强;;水稻半矮秆长穗大粒特异种质遗传多样性与育种潜势[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2 段俊;张伟;刘夏;张美;符稳群;吴克强;;水稻组蛋白脱乙酰化酶基因的功能初探[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徐志平;潘云枫;王国金;侯建坤;;水稻种传病害发生规律及其控制技术[A];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宋平;曹显祖;梁建生;吴永宏;;水稻幼芽膜上GAs专一结合位点研究初报[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5 廖金凤;;海南省水稻中微量元素含量[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微量元素研究和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建华;王应;贺存;罗效良;;水稻长效专用肥试验示范效果[A];第五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启发;;中国科学家阐明BoroⅡ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A];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传平;李芳柏;刘新铭;王世华;;叶面施用两种硅溶胶抑制水稻籽粒Cd吸收及其机理研究[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瑛;宣红;佘德红;吴跃进;;水稻种子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实验方法研究[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刘华林;吕亮;张舒;丁振华;董金梅;文佳;牛林;;水稻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的研究[A];华中昆虫研究(第6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满中;长穗颈eui基因促进温敏核不育水稻最上节间伸长机理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郎有忠;水稻高产株型有关重要性状的产量生理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3 祁碧菽;水稻Ca~(2+)/H~+反向转运体OsCAX3的功能、表达特性及调控序列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刘洪家;水稻不定根发生基因ARL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5 程玉祥;水稻NADP-苹果酸酶与逆境关系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姚凤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李永夫;水稻适应低磷胁迫的营养生理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刘红艳;水稻水孔蛋白与钾通道协同调控及参与种子萌发[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9 刘学群;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候选基因的筛选与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陈学峰;水稻杂种与亲本之间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克隆及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龙;水稻sdn(t)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其定位[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2 高奋明;一个水稻半矮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3 刘斌美;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的SCAR标记及初步定位[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4 孟宪梅;水稻若干形态、生理指标与品种抗旱性关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5 方军;转HVA1基因水稻的鉴定及其快繁殖体系的建立[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6 俞伟伟;水稻半不育性的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7 吴桂成;水稻超高产栽培途径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8 郝文媛;水稻高效受体系统的建立及两种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3年
9 魏峰;水稻剑叶主要光合参数衰退进程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10 韦海宏;水稻RNPR1基因的功能鉴定[D];广西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昌爱;海南种水稻更保险了[N];人民日报;2008年
2 王兰;吉林水稻市场价格走势比较稳定[N];粮油市场报;2004年
3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严恒元;全球水稻生产浮现“赤字”危机[N];经济日报;2004年
4 记者 范建;我国率先克隆出水稻功能基因[N];科技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宋逊风;德农效应引起业界关注[N];农民日报;2003年
6 毛国强;水稻温室育秧技术[N];楚雄日报(汉);2007年
7 通讯员 苏丽菊;巍山强化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措施[N];大理日报(汉);2007年
8 胡春龙;亩均增效30至50元[N];金华日报;2007年
9 何晔 首席记者 王森;我市召开水稻机械插秧演示会[N];盘锦日报;2006年
10 邹渠;小春粮食:可望实现连续4年增产 大春水稻:仍有500万亩等水栽插[N];四川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