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毛木耳种质资源研究

张丹  
【摘要】: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 Sacc)食、药兼用,属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 门(Basidiomycotina),异担子菌纲(Heterobasidiomycetes),木耳目(Auriculariales),木 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是我国主要栽培食用菌之一,其栽培菌株 耳片肥厚,柔软可口,清脆鲜美,营养丰富,药用性平,味甘,有益气强身,活血, 止血之功效。由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野生毛木耳越来越少,人工栽培行业管理混乱, 使得毛木耳品种退化现象日益加重,病虫害滋生极其普遍。因此,对毛木耳种质资源 进行收集与保存以及研究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同工酶以及分子水平对毛木耳 种质资源进行了评价,并对供试菌株生产性能以及毛木耳在重金属铜的吸收条件方面 作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毛木耳56个菌株酯酶同工酶 的酶谱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有一定的遗传变异,检测到迁移率不 同的10条酶带,各菌株分别具有1~6条酶带,共有26种酶谱类型。菌株被分成了8 大群:第一群包括黄耳zh等34个菌株;第二群包括白背木耳等8个菌株;第三、第 四群分别为黑木耳和915两个单独的菌株;第五群为99等4个菌株;第六群包括43 等4个菌株;第七群包括50385和AP067两个菌株:第八群包括小上3和杂交34两 个菌株。说明酯酶同工酶分析技术是鉴别种及品种以下菌株的有效手段。 2.用22个随机引物对来源不同的56个木耳菌株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 所有引物的扩增产物DNA片断均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供试菌株总共扩增出164条 多态性片段,占总扩增片段的99%;供试菌株两两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较大(平均 GS值0.2143~0.8764)。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类平均法,对供试菌株两两间的相似系 数进行聚类,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各大类的类间和类内菌株的遗传变异程度较大,以 Ⅳ类内各菌株间的最高(平均GS值0.3891),Ⅱ和Ⅲ类间的最低(平均GS值0.5887), 表明遗传变异也较丰富(总平均GS值0.4918)。将RAPD技术应用于不同菌株间遗传 差异的研究,具有反应迅速、不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能从DNA分子水平上揭示菌 株间遗传差异等优点。是一种快速准确评估木耳种质资源的有效方法。 3.采用ISSR技术对55个木耳菌株进行了检测与分析。从27条ISSR引物中筛 选出适合毛木耳种质分析的17条ISSR引物。17条引物共扩增出155条带,多态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马海霞;屈直;马子龙;马国营;李玉;;适宜海南栽培的毛木耳品种筛选试验[J];热带农业科学;2018年11期
2 黄绍松;;初探毛木耳栽培降本增效新技术[J];农家参谋;2019年08期
3 张剑;弓志青;王月明;贾凤娟;崔文甲;李世轩;王文亮;;泡椒风味毛木耳调味工艺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7年22期
4 ;毛木耳出耳期管理技术[J];农家之友;2017年12期
5 林香信;颜孙安;姚清华;陈国平;林虬;;新引种褐色毛木耳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福建农业学报;2017年11期
6 李勇;樊继德;刘灿玉;;毛木耳栽培的“徐州模式”及其评价[J];食用菌;2018年01期
7 王柏树;牛翠连;卫周杰;;白毛木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河南农业;2018年01期
8 张剑;弓志青;王月明;贾凤娟;崔文甲;王文亮;;毛木耳低盐腌渍食品加工工艺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8年03期
9 谭伟;苗人云;周洁;李小林;闫世杰;黄忠乾;张波;;毛木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18年01期
10 孔怡;王庆武;安秀荣;武晓亮;;适宜林地栽培毛木耳品种筛选试验[J];食用菌;2018年02期
11 贾凤娟;王文亮;弓志青;崔文甲;王延圣;王月明;;毛木耳馒头的加工工艺及营养成分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8年09期
12 袁滨;柯丽娜;方捷生;张志鸿;赖碧梅;;尾巨桉木屑栽培白背毛木耳试验[J];食用菌;2017年02期
13 秦延春;陈国龙;卢玉文;韦锦福;吴章荣;陈德荣;丘献娟;曹本雄;廖芳贤;李永明;高为民;;广西大容山野生毛木耳分离及栽培试验[J];食用菌;2017年03期
14 苗人云;叶雷;李小林;周洁;彭卫红;黄忠乾;谭伟;;二浸豆粕为氮源栽培毛木耳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6年06期
15 柯丽娜;袁滨;张志鸿;吴振强;赖碧梅;;白背毛木耳轻简化大棚棚膜结构改良[J];福建农业科技;2017年06期
16 李发盛;黄雪星;李槐;何达崇;曾维铭;;广西野生毛木耳资源初步调查[J];食用菌;2016年02期
17 柯丽娜;袁滨;林秀芳;张志鸿;;白背毛木耳栽培应对特殊气候的措施[J];食药用菌;2016年02期
18 柯丽娜;姚绍能;袁滨;张志鸿;;白背毛木耳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波;贾定洪;高俭;鲜灵;唐利民;;白色毛木耳优良品种选育[A];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王波;周洁;;白色毛木耳变异菌种的鉴定与产量比较[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3 缪钱江;殷贝贝;许峰;王守现;王兰青;刘宇;赵爽;;毛木耳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活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4 谭伟;黄忠乾;苗人云;周洁;彭卫红;甘炳成;郑林用;;毛木耳品种比较及栽培基质配方优化研究[A];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柯丽娜;张金文;张志鸿;袁滨;赖碧梅;;白背毛木耳组织分离菌株栽培效果试验[A];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6 唐杰;黄忠乾;苗人云;郑林用;王勇;谭伟;甘炳成;彭卫红;;毛木耳油疤病病害分级标准研究及田间病害调查[A];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黄蓉梅;徐伟南;丑天胜;姜思源;仝宗军;韩星;谢宝贵;;毛木耳白色突变体的遗传规律与分子标记开发[A];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8年
8 王波;贾定洪;高俭;鲜灵;唐利民;;毛木耳突变体菌株的遗传差异与产量分析[A];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杜萍;崔宝凯;戴玉成;;野生毛木耳遗传多样性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张丹;郑有良;陈红;;毛木耳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A];中国遗传学会功能基因组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丹;毛木耳种质资源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梓铭;毛木耳多孢杂交育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2 张阔谭;毛木耳白色变种的良种选育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3 孙婕;毛木耳油疤病病原物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4 吴延灿;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在木耳中的残留及消解规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5 杨建明;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漆酶纯化、漆酶特性及漆酶基因克隆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6 陈莉娜;分子标记鉴别香菇、黑木耳和毛木耳种质资源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7 汤春燕;不同栽培料对毛木耳生长、品质的影响及综合效益评价[D];贵州大学;2008年
8 郑武;木耳属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9 付瑾;食用菌重金属含量分析及毛木耳加工食品的研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伍虹蓉;毛木耳菌种复壮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集市无公害检测中心 刘万全;适宜夏季种植的食用菌品种[N];河北科技报;2017年
2 刘芳;适宜夏季种植的食用菌[N];陕西科技报;2017年
3 记者 徐天宇;“李大姐”毛木耳转攻本土市场[N];鞍山日报 ;2009年
4 周新 栾东强;猕猴桃与毛木耳间种[N];中国特产报;2001年
5 铁铮;毛木耳新产品效益好推广迅速[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6 李艳龙 孟扬;废果枝上长出“金耳朵”[N];新农村商报;2011年
7 孙凤翔;毛木耳袋栽高产技术要点[N];山西科技报;2007年
8 乔志宇 本报记者 吕兵兵;鱼台农民有只增收“金耳朵”[N];农民日报;2018年
9 陈美珍;白背毛木耳高产栽培技术[N];福建科技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白京京;变废为宝 致富于民 还美于村[N];中华合作时报;201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