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肺炎支原体的分离鉴定与敏感药物试验的研究
【摘要】:
绵羊支原体肺炎是由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简称Y_(98))引起的山羊和绵羊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近年来,该病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普遍流行,对养羊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危害及其严重。但由于绵羊肺炎支原体自身的生理特性,使体外培养比较困难,因而导致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旨在通过对雅安地区绵羊肺炎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和体外药物试验等方面的研究,为畜牧生产和兽医临床上防治该病提供方法和科学依据。
从雅安周边地区疑似该病的病山羊采集样品分离菌株,经理化特性和血清学鉴定,证实分离株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标准株Y98为同一病原体,在37℃,pH7.8的培养基中能较好生长,且以20%的马血清培养基长势最好;而在5%和10%的马血清培养基上基本不生长或长势不佳。在初次分离培养时,最好使用37℃厌氧培养,厌氧培养出现菌落时间比用37℃有氧培养的时间短,而且形态更典型。分离株菌落为无中心脐的“乳头状”。电镜超薄切片观察该菌体无细胞壁,细胞膜由三层单位膜组成,胞内含有颗粒状核糖体,在胞膜外有一层细绒毛,着色较深时,似一层荚膜,球形为其基本形态;通过负染法观察该支原体呈多形性,有球状、杆状、螺旋状等不规则形态,大小为0.2~0.4um。动物回归试验表明,分离株对羔羊具有高度致病性,尤其是对较纯系的羔羊,对成年山羊也有致病性,但致病率较低。
采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了氟苯尼考、环丙沙星、替米考星、新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恩诺沙星、左氧氟沙星、泰乐菌素、二氟沙星、强力霉素、泰妙菌素12种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1008±0.0349、0.0385±0.0167、0.0416±0.0180、6.6612±2.3050、0.0417±0.018、1.2667±0.4388、0.2054±0.0712、0.3646±0.1263、0.1917±0.0664、3.2567±1.1281、0.7415±0.2569、0.0417±0.0144。试验表明,环丙沙星、替米考星、阿奇霉素和泰妙菌素四种药物是治疗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效药物。此为以后的联合药物试验及进一步开发对绵羊肺炎支原体高效、价廉的复方新兽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