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光滑足距小蠹及其虫道真菌的研究

杨群芳  
【摘要】: 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是近几年来成都地区葡萄树上新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害虫,以雌成虫在木质部中钻蛀坑道,导致树势衰弱,甚至死亡。该小蠹体小,生活隐蔽,研究和防治十分困难。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和进一步揭示虫菌共生关系,本文对该小蠹种类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虫道真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所取得的结果如下: 1光滑足距小蠹的鉴定 采用体视显微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葡萄树材小蠹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小蠹有4个关键的形态特征:1)体长:雌成虫2.0~2.3 mm,雄成虫1.0~1.3 mm:2)鞘翅前半部光亮,后半部具细长毛;3)雌成虫鞘翅后半部细长毛起自沟间部,雄成虫鞘翅不分沟中和沟间部;4)贮菌器为前-中胸背板型。这些特征表明,为害葡萄树的材小蠹为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此外,扫描电镜下发现:1)成虫前胸前缘的刻点毛均从基部分成两叉,但雌成虫呈锯齿状,雄成虫呈栉齿状;2)鞘翅不具细长毛的刻点中有细短毛。 首次研究了光滑足距小蠹消化道的解剖结构。该小蠹成虫前胃板由板状部和片状部组成,板状部短而简单,片状部甚长,由斜面、咀嚼刷和关闭刚毛组成。这种结构可能与其食菌习性有关。1对细管状和1对囊状的胃盲囊,着生在中肠近后端。消化道具1对细管状和1对囊状的胃盲囊是该小蠹成虫的又一识别特征。 2光滑足距小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通过田间观察和室内饲养,明确了葡萄树光滑足距小蠹的生物学特性。该小蠹1年发生3~4代,具有局部世代现象,以雌成虫在主干基部的坑道中群集越冬。全年雌成虫有2个飞行活动高峰,其中越冬代雌成虫的飞行活动为最高峰。坑道系统包括1个侵入道、1个育幼室和3~5个分支坑道。在半人工饲料和葡萄木段中繁殖时雌雄性比分别为10.7:1和10.3:1。取食Acremonium kiliense时,幼虫有3龄。 通过虫道真菌Acremonium kiliense和Ambrosiella hartigii饲养雌成虫和幼虫,首次测定了光滑足距小蠹各虫态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明确了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16~31℃范围内,各虫态均能完成发育。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11、10.08和11.34℃,有效积温分别为62.65、189.02和86.20日·度,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53℃。 室内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起飞的影响。雌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25℃时,雌成虫在完全黑暗条件下不起飞。光照和温度两个因素中,温度是雌成虫起飞的先决条件,起飞的临界温度为21℃,只有当环境温度达到21℃,在光照条件下雌成虫才开始起飞。 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侵入孔主要分布在葡萄树0~60 cm高度的主干上,在葡萄地和葡萄树树体上均呈聚集分布,且都为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结果表明,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以聚集攻击的策略为害葡萄树。 3光滑足距小蠹虫道真菌种类组成及其变化 从坑道和贮菌器中共分离出4种真菌,经形态和培养特征鉴定,它们分别是:Ambrosiella hartigii、Acremonium kiliense和2种镰刀菌(Fusarium spp.)。 用核糖体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对A.hartigii和A.kiliense进行了鉴定。形态鉴定为A.hartigii的菌株28S rRNA基因与基因库中A.hartigii和A.xylebori序列均有98%的同源性,18S rRNA基因与基因库中A.harigii和A.xylebori序列均有99%的同源性。形态鉴定为A.kiliense的菌株18S rRNA基因与基因库中A.kiliense序列有94%的同源性。结果表明,核糖体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不能区分A.hartigii和A.xylebori。 采用分离实验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表明,光滑足距小蠹贮菌器和葡萄树坑道内真菌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类随着蠹虫的发育阶段而有所变化。A.hartigii是光滑足距小蠹扩散、蛀孔、越冬和体壁新硬化的雌成虫贮菌器内唯一分离出的真菌,而刚羽化的雌成虫贮菌器中没有分离出任何真菌种类,体壁新硬化的雌成虫贮菌器中真菌的分离频率最低。坑道内共分离出4种真菌:A.hartigii、A.kiliense和2种镰刀菌(Fusariumspp.),从卵期到蛹期的坑道中,A.hartigii分离频率较高,达40~60%,而在成虫期坑道中,A.kiliense和Fusarium sp.1的分离频率较高,分别都为34.6%。扫描电镜观察表明,A.hartigii为卵期到蛹期坑道中的优势种,而镰刀菌(Fusarium spp.)则是成虫期坑道中的优势种。 4 Ambrosiella hartigii和Acremonium kiliense的生物学特性 A.hartigii菌丝生长和产孢均以PDA为培养基最好,菌丝生长以甘露醇为碳源、KNO_3为氮源最好,产孢以蔗糖为碳源、甘氨酸为氮源最好。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0℃和20~30℃,最适温均为25℃,最适pH为6。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黑暗条件。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28℃,致死温度为46℃10min,适宜pH为5.0~6.0。分生孢子在水中不萌发。 A.kiliense菌丝生长以CMA、PDA和ME最快,产孢以YEME最好。菌丝生长以乳糖和甘露醇为碳源,蛋白胨、牛肉膏和甘氨酸为氮源最好,产孢以葡萄糖为碳源、酵母粉为氮源最好。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pH为5.5,最适温为23~25℃。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pH为5.0~6.0,最适温度为24~28℃,致死温度为46℃10 min。 通过对峙培养研究了A.hartigii、A.kiliense和Fusarium sp.的相互关系。A.hartigii菌丝生长最快,且对A.kiliense和Fusarium sp.菌落扩展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非挥发性代谢物对Fusarium sp.和A.kiliense气生菌丝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A.hartigii生长和产孢特点及其对Fusarium sp.和A.kiliense气生菌丝的抑制作用是其在坑道中占优势地位的重要原因。 5 Ambrosiella hartigii、Acremonium kiliense和Fusarium sp.对光滑足距小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研究了A.hartigii,A.kiliense和Fusarium sp.3种虫道真菌对光滑足距小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幼虫取食3种虫道真菌均能完成发育,取食A.hartigii发育最快,存活率高,而取食Fusarium sp.发育最慢,存活率最低。雌成虫取食3种虫道真菌均能繁殖后代,以取食A.hartigii最好。 初步探讨了A.hartigii、Fusarium sp.和A.kiliense 3种虫道真菌的营养价值。培养3 d、5 d和10 d后,均以A.hartigii菌丝体麦角固醇含量最高,以A.kiliense可溶性蛋白质和糖含量最高。虫道真菌营养价值和蠹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杨群芳;王慧;李庆;王海建;蒋春先;;温度对食菌小蠹光滑足距小蠹实验种群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0年12期
2 杨群芳;李庆;植玉蓉;;光滑足距小蠹消化道的解剖结构[J];昆虫知识;2009年04期
3 李巧;张格;郭宏伟;和桂兰;刘波;;三角枫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小圆胸小蠹[J];中国森林病虫;2014年04期
4 张俊华;陆军;梁振;陈乃中;;我国进口原木上首次发现戟翅小蠹属昆虫[J];植物检疫;2017年06期
5 潘杰;张俊华;李洋;邵沛泽;谌运清;付茂强;朱宏斌;安榆林;;一种重要的假齿小蠹属昆虫——墨西哥假齿小蠹[J];植物检疫;2018年03期
6 郑斯竹;杨晓军;花婧;徐梅;吴军;朱宏斌;;我国口岸新截获的5种材小蠹的检疫鉴定[J];植物检疫;2015年04期
7 杨群芳;植玉容;巫超莲;张光全;李庆;;葡萄光滑足距小蠹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8 叶祖祥,周志方,许尧新;削尾材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昆虫知识;1996年05期
9 张光全;杨群芳;植玉蓉;巫超莲;;光照、温度对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起飞行为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10 顾杰;欧洲根小蠹[J];植物检疫;2004年04期
11 杨群芳;周祖基;李庆;植玉蓉;巫超莲;;葡萄树新害虫——光滑足距小蠹的形态特征[J];昆虫知识;2008年02期
12 牛春敬;张俊华;胡佳续;薛伟;刘鹏;黄国明;;从美国进口木材中截获间大小蠹[J];植物检疫;2015年06期
13 高磊;吴时英;路广亮;池杏珍;季国辉;朱烨;;黑色枝小蠹的形态特征及其为害情况调查[J];中国森林病虫;2017年05期
14 郑斯竹;杨晓军;徐梅;邓海娟;黄洁芳;詹国辉;高渊;;美国进口木材携带芳小蠹属昆虫的检疫鉴定[J];植物检疫;2014年01期
15 周明洁;刘仲赫;王久龙;任桂芳;;品穴星坑小蠹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16年06期
16 汪莹;林伟;徐浪;向才玉;陈志粦;焦懿;余道坚;娄定风;;进口美国松木中截获齿小蠹的鉴定(鞘翅目:小蠹科)[J];应用昆虫学报;2016年06期
17 李霞;张真;曹鹏;王鸿斌;韩平定;;切梢小蠹属昆虫分类鉴定方法[J];林业科学;2012年02期
18 杨群芳;植玉蓉;谢旭阳;刘素强;张光全;;3种杀虫剂喷雾和涂干法防治葡萄光滑足距小蠹[J];植物保护;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贤谦;高宏旭;任俊义;程志枫;;强大小蠹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陈集翰;张传溪;;频叩国门的危险性材小蠹[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3 朱家颖;张俊忠;曹荟;;短毛切梢小蠹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与分析[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4 李宗波;李冰;欧晓红;邵维福;;入侵种桉材小蠹的为害特征及空间分布[A];云南省昆虫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玉民;王艳军;陈国发;林强;于国民;董相军;刘相民;敖铁胜;;小蠹聚集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进展[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6 杨晓军;安榆林;吴建波;闫升;;加强检验检疫,严防大小蠹属害虫传入我国[A];外来有害生物检疫及防除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王鸿斌;张真;李霞;李国宏;王忠祥;童清;;中国西南地区切梢小蠹属害虫气候地理分布[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论文集[C];2009年
8 李霞;张真;王鸿斌;曹鹏;韩平定;;我国切梢小蠹鉴定方法研究及一新种发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论文集[C];2009年
9 王瑞;李文柱;;强大小蠹在山西的发现及扩散途径[A];昆虫学创新与发展——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隋学良;许志春;;杏树挥发物的鉴定及部分成分对杏树小蠹的触角电位反应[A];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群芳;光滑足距小蠹及其虫道真菌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2 王军辉;三种切梢小蠹化学生态学关系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3 吕飞;三种齿小蠹线粒体全基因组及外来齿小蠹入侵我国风险分析[D];扬州大学;2017年
4 王平彦;云南松三种切梢小蠹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李海燕;朝鲜白头翁的原植物鉴定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光全;光滑足距小蠹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防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2 王慧;光滑足距小蠹生态学习性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3 姬贵平;云南松3种切梢小蠹蛀梢期寄主选择的化学生态学机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4 韩菊兰;光滑足距小蠹寄主选择机制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5 陈集翰;昆山口岸截获的10种材小蠹及其超微形态[D];浙江大学;2010年
6 苏添龙;基于中国标本对足距小蠹属Xylosandrus分属地位初探[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7 郑荔;入侵我国口岸的大小蠧种类与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8 隋学良;多毛小蠹和皱小蠹生物学特性及诱捕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刘丽;青海云杉天然林小蠹虫种类、生态位与监测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原志华;黑龙江省几种齿小蠹的寄生蜂区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凌虹 吕先敏;我市口岸首次截获缝锤小蠹[N];台州日报;2011年
2 朱宏斌 安榆林 吴立平 汪利忠;警惕家木小蠹从欧洲传入我国[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2年
3 刘效仁;小蠹如何养成巨蠹[N];湖北日报;2016年
4 高颖 苗琛;我国首次截获蒙大拿小蠹[N];中国国门时报;2013年
5 吴新华 李正法;江苏口岸一季度截获多种有害生物[N];中国国门时报;2018年
6 宋毓谢永康;吴江局截获伴随材小蠹[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7 沈其林 王轶星;正面交锋连连告捷[N];中国国门时报;2013年
8 吴俊燕 房腾 陈娇;“天天培养细胞也不枯燥”[N];科学时报;2011年
9 肖庆丰;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N];中国水利报;2008年
10 ;苦草生物学特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