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素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摘要】:
本研究探讨生物素对PCV2攻击下的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探明在PCV2攻击下,断奶仔猪玉米豆粕型饲粮中生物素的适宜添加水平;为建立维生素的抗病营养原理,提供生物素部分的有关理论依据。研究共包括两个动物试验。
试验一饲粮中添加生物素对PCV2攻击下断奶仔猪免疫应答的影响
采用2×3因子试验设计。将48头PCV2抗体阴性、28天断奶、体重为6.8±0.804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公母各半),每个重复1头猪。6个处理分别饲养于2间环控试验舍,即每间3个处理,分别饲喂3种不同生物素水平的饲粮——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中,生物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00、0.05和0.20 mg/kg。一间试验舍的所有试猪在试验第一天经口鼻滴注接种PCV2,另一间用无菌生理盐水假接种。接种后第3、5、7、14、21、28、35天,测定外周血部分免疫指标;接种后第7天起,每周屠宰一头增重率最小的个体,采集肝脏、脾脏、胸腺、腹股沟淋巴组织样,除一份样品制作病理组织切片外,其余在处理后液氮速冻,-80℃保存备用。饲养试验为期35天。结果显示:(1)PCV2攻击刺激了断奶仔猪的细胞免疫应答,生物素0.2mg/kg组的应答效应较强。(2)PCV2攻毒后,PCV2抗体效价高峰阶段大多出现在接种后28-35天,其中生物素0.2mg/kg组在接种后21天进入高效价阶段,并可持续至35天。(3)PCV2攻击降低断奶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延迟免疫球蛋白的应答浓度峰值。添加生物素可以增强PCV2攻击下IgM的初次应答强度和时间,提高断奶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4)PCV2攻击显著降低断奶血清IFN-γ浓度,添加生物素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血清IFN-γ的浓度,以生物素0.20mg/kg组对IFN-γ提高效果最好。(5)PCV2攻击的全部断奶仔猪淋巴器官组织发生轻到重度病理变化;添加生物素0.20mg/kg对缓减PCV2病毒对淋巴器官组织造成的病理损害效果较好。(6)PCV2攻击下,断奶仔猪第4周和第5周日增重受到显著影响,添加生物素0.20mg/kg组的日增重高于无PCV2攻击处理的0.00mg/kg添加组,添加0.05和0.20mg/kg饲粮生物素分别提高未经PCV2攻击仔猪试验第4周和第5周的日增重。
试验二PCV2攻击下断奶仔猪饲粮中生物素适宜添加水平的研究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54头PCV2抗体阴性、28d断奶、体重为(6.93±0.721)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第一天全部试猪经口鼻接种PCV2病毒。基础饲粮为玉米豆粕型饲粮,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生物素0、0.10、0.20、0.30、0.40、和0.50 mg/kg,共6种饲粮处理。试验结果显示:(1)PCV2攻击下,断奶35天,以生物素0.30mg/kg组的E总花环形成率、T淋巴细胞转化率、免疫球蛋白G水平和γ-干扰素水平最高;(2)PCV2攻击下,生物素0.50mg/kg组对生产性能提高的效果最好。(4)PCV2攻击下,添加生物素可以促进外周淋巴器官维持正常形态,提高胸腺生长指数;(5)PCV2攻击下,以添加生物素0.3mg/kg促进IL-2和IFN-γ基因在脾和腹股沟淋巴的表达效果最好。各处理仔猪肝脏MCC基因表达无显著差异,但从趋势上可以看出以0.30mg/kg饲粮添加组提高MCC表达量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PCV2攻击使断奶仔猪淋巴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细胞免疫反应强度减弱,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达到峰浓度的时间被延迟;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添加生物素可以提高细胞免疫强度、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水平,有利于修复PCV2损伤的淋巴组织。生物素通过在基因水平影响IL-2和IFN-γ,进而影响它们在各免疫器官中的翻译和合成,并通过IL-2和IFN-γ基因表达的合成产物来实现对动物机体的免疫调节。
无PCV2攻击情况下,断奶仔猪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生物素0.20mg/kg即可维持一般免疫和生长并具有提高仔猪饲料转化率、降低料肉比的趋势。但在PCV2攻击下或免疫抑制下,仔猪对生物素的需要增加。玉米豆粕饲粮中添加0.30mg/kg生物素提高仔猪的部分免疫指标效果较好,有利于促进IL-2和IFN-γ基因在脾脏和腹股沟淋巴的翻译和合成,从而增强仔猪免疫调节作用的发挥。而0.50mg/kg添加处理组提高生产性能的效果较好。
|
|
|
|
1 |
黄大鹏;猪生物素的营养[J];饲料博览;2000年01期 |
2 |
张小强;生物素与猪的营养[J];四川畜禽;1994年01期 |
3 |
任秋萍;添加生物素可改善动物的性能[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1994年05期 |
4 |
马文强;何军豪;王燕;;生物素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J];甘肃畜牧兽医;2006年03期 |
5 |
黄兴国,贺建华,易昌华;生物素的研究与应用[J];湖南饲料;2003年02期 |
6 |
李富伟,袁缨;生物素的应用[J];中国饲料;1999年23期 |
7 |
黄兴国,戚咸理,贺建华,沈维军,易昌华;生物素及其营养应用[J];饲料博览;2003年07期 |
8 |
赵小芳;生物素的营养研究进展[J];中国禽业导刊;2002年06期 |
9 |
冯定远,曾小玲,刘玉兰;猪的生物素营养研究进展[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1998年06期 |
10 |
刘学剑;生物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进展[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1999年05期 |
11 |
邬成华;生物素在畜禽中的营养作用[J];中国饲料;1997年15期 |
12 |
齐广海;王和民;;动物生物素营养的研究进展[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1993年02期 |
13 |
E.T.KORNGAY;郭年藩;;猪营养中生物素的作用[J];国外畜牧科技;1986年05期 |
14 |
M. Frigg
,封伟贤;日粮中添加生物素可提高动物生产性能[J];国外畜牧科技;1994年03期 |
15 |
刁立兰;李秀珍;王燕;;生物素测定方法的应用现状[J];饲料工业;2007年16期 |
16 |
常文环;动物生物素营养研究进展[J];畜禽业;2003年04期 |
17 |
王义琴,孙勇如;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及其应用[J];高技术通讯;2000年03期 |
18 |
郑晓中;生物素对猪的营养作用及应用效果[J];中国畜牧杂志;1996年04期 |
19 |
王福荣,俞津婷;生物素测定法的研究(第Ⅰ报)[J];中国酿造;1992年04期 |
20 |
封伟贤;生物素对鸡、猪的营养作用及其用量[J];中国饲料;199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