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态区域套作大豆生长势、产量和品质的比较研究
【摘要】:
套作大豆在四川丘陵和低山大部地区及重庆等地均有种植,地域辽阔、分布广泛。不同生态区域因气候条件不同,必将对套作大豆的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同年多点分期播种”,比较了不同生态区域套作大豆的生长势、产量及品质,确定了不同生态区域套作大豆的适宜播期;以播期手段调节大豆生育期,获得相应的不同气候条件,以此研究了气象因子对大豆生产的影响,明确了不同生态区套作大豆适宜播期的气象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苗情及与气象因子关系。川中地区出苗率最低、出苗时间最长、子叶节高度最高,其次是川南,再次是川东;川中、川南和川东均以6月3日播期出苗率较低。与气象相关分析表明,出苗率与播种后第3、4天的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子叶节高度与第5、6天低温和湿度显著正相关,出苗时间与播种后第2、3、4天的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成苗率总体与出苗率趋势一致,但是播期过迟因鸟害而成苗率低。
2.农艺性状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叶面积、生物量、节数、分枝数以川东最多,其次是川南,再次为川中。分枝初期株高以6月3日播期较低,主要受雨水和温度限制;盛荚初期株高均随播期推迟而降低,与总积温、日照总数以及温差正相关。叶面积和单株生物量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川中和川东),川南地区单株生物量随播期推迟而先增加后降低;总积温、降水量、日照总数及温差均有利于生物量和叶面积的增加,相对湿度过大不利于生物量和叶面积增加。分枝数、节数随播期延后有减少趋势,相对湿度对节数、分枝数的增加会有限制作用,总积温、降水总量、日照时数等均有促进,其中川南地区多数气象因子尤其生殖期气象因子对节数均有促进作用。
3.产量及与气象因子关系。不同区域籽粒产量为:川南川东川中,川中和川东地区产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川南地区随播期先增加后降低,播期靠后产量下降幅度越大。适宜播期在5月20日至6月10日之间,本试验结果显示川南地区以5月27日产量最高,川中地区和川东地区以5月20日产量最高。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认为,大豆生育全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包括花荚期和鼓粒成熟期)的较多的总积温、日照总数和降水总量对产量提高有显著的正面效应;低温和较大的相对湿度对产量形成不利。产量与盛荚初期和成熟收获期的生物量均是正相关,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4.产量构成因素及与气象因子关系。有效株数与成苗率的变化趋势一致;结实荚数:川东川南川中,随播期推迟先增加后减少;每荚粒数:川东川南川中,不同区域随播期变化趋势不一致;百粒重:川南川东川中,不同区域随播期变化趋势不一致。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认为,川中和川南结荚数目与总积温、最高温、日照总数、降水量及温差显著正相关,川南地区荚粒数与最高温、降水总量显著负相关,川中地区百粒重与日照总数和温差显著正相关而与最低温和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
5.生物产量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不同区域生物产量大小为:川东川中川南,川中和川南生物产量有随播期推迟先升高而再降低趋势,川东地区是逐渐降低趋势。总积温、日照总数对生物产量有正效应;降水量在不同时期影响不同,川中地区营养期降水量对生物产量是负面影响,而生殖期降水量是促进作用;另外川东地区花荚期积温、日照总数及高温度对生物产量是负面影响,在鼓粒期对生物产量是正面影响。
6.不同区域经济系数为:川南川东川中,不同区域经济系数随播期变化趋势不一致,川中和川东地区有随播期推迟而升高趋势,而川南地区经济系数有随播期而降低趋势。
7.不同区域蛋白质含量:川东川南川中,不同地区随播期推迟变化趋势不一致。通过与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认为,川中地区蛋白质含量与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的总积温、日照时数和温差显著正相关,与生殖生长期温度(鼓粒期)显著正相关,与鼓粒成熟期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
8.不同区域脂肪含量:川中川南川东,随播期推迟有增加的趋势。与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气象因子相关分析认为,川中地区主要与全生育期、营养期和鼓粒成熟期的相对湿度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川南地区主要与全生育期、营养期相对湿度正相关;川东地区与不同时期气象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不同区域与温度均是负相关。
|
|
|
|
1 |
张佩华,范永辉,陈宇光;大豆脂肪磷脂粉在产蛋鹌鹑日粮中的应用[J];饲料工业;2005年01期 |
2 |
于凤瑶,辛秀君,周顺启,刘运华,胡国华;大豆脂肪、蛋白质含量与农艺性状关联度分析[J];大豆通报;2003年05期 |
3 |
王金龙,李增禄,李星华,陈宛妹;大豆脂肪氧化酶遗传与改良研究现状[J];山东农业科学;1996年04期 |
4 |
彭宝,张恒善,付艳华,高敏,孟庆福;大豆脂肪含量育种目标途径和方法的探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S1期 |
5 |
傅翠真,徐文英;鉴定大豆脂肪氧化酶的新技术[J];作物杂志;1996年03期 |
6 |
李楠,赵爱莉,高敏,王雪飞;生态因子对大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大豆通报;1995年06期 |
7 |
姚振纯,刘继德;大豆脂肪酸组分与改良[J];大豆通报;1997年01期 |
8 |
郑云兰,陆师国;大豆脂肪测定方法研究[J];大豆科学;1989年04期 |
9 |
魏勤芳,马春梅,孙聪姝,刘丽君,马秀峰,祖伟;黑龙江省大豆脂肪与蛋白质含量现状与对策分析[J];大豆通报;2005年03期 |
10 |
麻浩,官春云;大豆脂肪氧化酶生理作用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1999年01期 |
11 |
于凤瑶,辛秀君,周顺启,刘运华;大豆脂肪、蛋白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
12 |
张雷;;不同种衣剂对黑河1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5年06期 |
13 |
刘立军,丁安林,傅翠真,常汝镇;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体的等电聚焦电泳鉴定[J];作物杂志;1994年02期 |
14 |
周顺启;张代军;栾怀海;于凤瑶;辛秀君;胡国华;;高油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积累规律初探[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年02期 |
15 |
张强;沈二波;毋桂萍;唐怀建;;基于神经网络的大豆脂肪含量声学测定法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9年05期 |
16 |
胡明祥;大豆籽粒脂肪的遗传改良[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9年02期 |
17 |
刘伯淳
,R.L.Campbell;日粮中动物和大豆脂肪及蛋白质对犬血清、皮肤脂肪酸浓度的影响[J];饲料广角;1996年06期 |
18 |
玉国勋,罗学华,刘桂梅;大豆品种生态研究——Ⅵ.不同播种期的大豆脂肪含量的变异[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79年02期 |
19 |
王彬茹,翁秀英,陈怡,杜维广,谷秀芝,张桂茹,栾晓燕,臧文举,满为群,董丽华,赵淑清;提高大豆脂肪和蛋白质总量育种工作的体会[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8年05期 |
20 |
蒋跃林,张仕定,岳伟,姚玉刚,张庆国;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大豆籽粒品质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