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水分胁迫和氮素形态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孙园园  
【摘要】: 水分和氮素营养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以及产量形成的两个关键因素。目前,节水稻作、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已成为农业生产研究的热点。随着水稻节水管理措施的实施,各种土壤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进而改变了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这两种矿质氮源的比例,可能使硝态氮成为水稻最重要的氮源形态。因此,开展水分胁迫条件及不同形态氮素对水稻生长发育、氮代谢生理、氮素吸收及利用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基因型代表性稻种(冈优527、扬稻6号、中旱3号、农垦57)为材料,采用水培、盆钵土培、微区试验,进行不同水分胁迫程度和不同氮素形态的处理,分析了水分胁迫及氮素形态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发育、氮素吸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1.种子引发对水分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稻种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不同基因型稻种经水引发及聚乙二醇(PEG)渗透胁迫引发处理均能降低稻种丙二醛(MDA)含量,促进可溶性总糖的降解,加快稻种内部糖代谢进程,提高稻种内部相溶性溶质脯氨酸(Pro)及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也有利于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引发效果较为明显。且适度的PEG引发稻种的效果明显好于水引发处理,杂交籼稻在PEG浓度为20%的条件下引发效果最优,而常规粳型水稻在PEG浓度为10%-15%的引发条件下效果较好,但超出最高PEG引发浓度的阀值,会对稻种产生迫害,影响其正常萌发。引发处理后的稻种对不同程度水分胁迫程度的响应表明,适当强度的引发处理后,在水分胁迫下利于激发稻种物质代谢、利于各水稻品种的萌发、幼苗形态指标及保护性酶等生理指标相对于其他水分胁迫均有显著提高,而严重的水分胁迫环境下均不利于稻种的萌发;表明了引发处理虽能提高水分胁迫条件下种子活力,但稻种激发自身对外界萌发环境的协调能力也是有限的,且不同品种间也存在明显差异,籼稻优于粳稻。 2.水分胁迫对水稻苗期生长的影响 适度水分胁迫(PEG≤5%、水势≥-0.05 MPa)不影响氨基酸态氮(AA-N)、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及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但对硝态氮的吸收和积累有一定刺激作用,并显著降低幼苗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累积。相关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对茎叶干物质累积的影响明显大于水稻体内通过代谢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正效应,导致茎叶干物质积累降低。当高水分胁迫强度(PEG≥10%、水势≤-0.15 MPa),不同氮素形态的含量、氮代谢关键酶以及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而且根器官对水分胁迫的敏感程度明显大于叶片。表明水稻幼苗中不同氮素形态的含量、氮代谢关键酶以及净光合速率与水分胁迫强度密切相关;同时也表明了水分胁迫通过对一些氮代谢关键酶--NR、GS、GOGAT、GDH、GOT和GPT活性的影响进而影响氮代谢过程,且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强弱与幼苗体内不同形态的氮含量、吸氮量、干物质累积及根系活力等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3.适度水分胁迫下增硝营养对不同基因型水稻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正常水分供应条件下,适当的提高硝态氮肥的比例(铵硝配比为50:50),不影响各营养器官中AA-N、可溶性蛋白含量、净光合速率、氮素吸收以及NR、GS、GOGAT、和GDH、GOT及GPT活性,并能促进水稻叶及根中硝态氮含量增加,但硝态氮肥比例50%,会导致各生理及代谢指标的显著降低,均不利于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生长;而适度的水分胁迫下,适当增加硝态氮比例(铵硝配比为50:50)相对于非水分胁迫、纯铵态氮肥处理,更有利于提高功能叶净光合速率、各种氮代谢酶活性,促进渗透调节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能发挥以水促肥的优势,进而促进水稻的生长。此外,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在适度水分胁迫下对增硝营养的响应程度差异显著,籼稻与粳稻相比,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相比,常规粳型早稻与常规粳型水稻相比,前者在对硝态氮的吸收、各种氮代谢酶活性、净光合速率、氮素吸收利用上均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同品种耐旱性规律一致。 4.不同形态氮肥下结实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结实期适度土壤水势(Ψsoil=-25 kPa)处理下,铵硝配比50:50处理较纯铵态氮处理产量增加显著,适当增加硝态氮比例可缓解土壤水分不足所造成的对产量的不利影响。各铵硝配比处理下,穗长、一、二次枝梗数及着粒密度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在-25 kPa土水势时最大,二次枝梗数的下降受土壤水势影响最大,因此,适度的水分胁迫下,在确保增加穗长和保持适宜一次枝梗数的基础上,结合适宜的铵硝配比50:50,可增加二次枝梗数,提高高效叶面积率及着粒密度,提高增产潜能。此外,在土壤水势0 kPa--25 kPa适当增加硝态氮肥比例,有利于促进结实期茎鞘物质转运、提高净光合速率、伤流强度、抗衰老酶活性,还有利于促进稻株氮累积量的提高,但与纯铵态氮处理间未达到显著水平,与纯硝态氮处理间均达到显著水平,而Ψsoil≤-50 kPa增硝的优势减弱,相反增加铵态氮肥的比例(本试验铵硝配比100:0处理)更有利于缓解剑叶净光合速率、抗衰老酶活性的显著降低。 5.不同基因型水稻对氮素形态及结实期适度水分胁迫的反应 各处理因子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因素中,不同基因型对其影响最强,氮素形态次之,结实期土壤水势最小。两因素互作对其的交互作用中,不同基因型和氮素形态间的交互作用对其影响最大。不同基因型品种、结实期土壤水势和氮素形态三因素交互作用只对产量存在极显著的交互效应。适度的水分胁迫(Ψsoil=-25 kPa)和适当的增加硝态氮肥比例(铵硝配比为50:50),均有利于不同基因型水稻对铵态氮肥及硝态氮肥的协同吸收与利用,缓解由于水分胁迫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能显著促进产量的提高;但也不能过多的提高硝态氮肥的比例,其结果可能抑制水稻对铵态氮肥的吸收,加重水分和氮肥的双重胁迫,导致减产。不同水氮处理下,各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常规粳型水稻常规粳型早稻(分蘖能力差,有效穗较少)。此外,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在适度土壤水势胁迫下对不同形态氮肥的响应程度差异显著,铵硝配比≥50%处理下,籼稻与粳稻相比,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相比,常规粳型旱稻与常规粳型水稻,前者在收获指数、氮吸收及利用效率、各种氮代谢酶活性、净光合速率、茎鞘贮藏同化物的运转及提高抗衰老酶活性等方面上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在适度土壤水势胁迫下,铵硝配比50%的处理,杂交籼稻和常规粳型旱稻为抵御外界不良生长环境,其体内在对各氮代谢酶及抗衰老酶活性的调控能力上较其他品种更具有优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刁锐琦;;水分胁迫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长影响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10期
2 杨秀霞;燕辉;王小慧;商庆银;郭世伟;;氮素形态及水分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苗期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年07期
3 唐辉;李婷婷;沈朝华;胡渊渊;吴家胜;;氮素形态对香榧苗期光合作用、主要元素吸收及氮代谢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4年10期
4 高志红;陈晓远;曾越;;局部根系水分胁迫下氮素形态对水稻幼苗生理特性和根系生长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9年02期
5 李小龙;;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蔬菜光合特性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园艺文摘;2015年04期
6 钱晓晴;王娟娟;周明耀;瞿益民;柏彦超;李荣;倪梅娟;陈友明;;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水稻锰素营养状况研究[J];作物学报;2006年11期
7 邹春琴;范晓云;石荣丽;张福锁;;铵态氮和硝态氮对旱稻、水稻生长及铁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徐海军;孙广玉;张悦;周志强;;不同氮素形态比例对五味子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J];植物研究;2010年01期
9 宋娜;郭世伟;沈其荣;;不同氮素形态及水分胁迫对水稻苗期水分吸收、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J];植物学通报;2007年04期
10 王小丽;杨丹妮;黄丹枫;;氮素形态对小白菜生长和碳氮积累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4期
11 宋娜;郭世伟;沈其荣;;不同氮素形态营养及水分胁迫对分蘖期水稻水分吸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2 艾绥龙;氮素形态及配比对烤烟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3年02期
13 侯迷红;李玉明;姚锦秋;纪凤辉;宋磊智;高志伟;;不同氮素形态及其配比对叶类蔬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14 陶爽;华晓雨;王英男;郭娜;阎秀峰;蔺吉祥;;不同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与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7年12期
15 谢晋;严玛丽;陈建军;吕永华;邓世媛;蔡一霞;陈泽鹏;邱妙文;陈永明;王维;;不同铵态氮硝态氮配比对烤烟产量、质量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年04期
16 周天华;;氮素形态对凤红桃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2年09期
17 陈艳丽;高新生;李绍鹏;;不同形态氮素替代部分硝态氮对水培小白菜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5期
18 孙敏红;卢晓鹏;曹雄军;李静;熊江;谢深喜;;不同氮素形态培养对枳橙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7年04期
19 陈晓远;高志红;刘振华;;供氮形态和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及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慧敏;田中伟;蔡剑;姜东;曹卫星;戴廷波;;水分胁迫下硝态氮营养提高了苗期小麦的光合速率[A];2013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友军;郅娟娟;牛凯丽;黄明;赵文峰;;不同水分和氮素形态对两种筋型小麦籽粒碳代谢相关酶活性及淀粉含量的影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孙骏威;蒋德安;;水分胁迫对水稻抗氧化剂系统的影响[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王虹;姜卫兵;翁忙玲;;水分胁迫对观赏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籍秀梅;彭新湘;;不同氮素形态调控水稻草酸积累的生理生化基础[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王朝云;揭雨成;;水分胁迫对红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7 赵海蓉;魏珉;李岩;杨凤娟;米庆华;王秀峰;;氮素形态对温室土壤性状及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A];2013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学术年会·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贾慧君;郑槐明;洪剑明;;泡桐幼苗对水分胁迫响应的生理机制的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章笑赟;祁百福;宋世威;刘厚诚;孙光闻;苏蔚;陈日远;;不同铵硝配比影响芥蓝生长的生理机制[A];2013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学术年会·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刘连涛;李玉清;孙红春;韩秋成;李存东;;氮素营养水平对棉花衰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园园;水分胁迫和氮素形态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曹翠玲;氮素及形态对作物的生理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孙敏红;不同氮素形态对枳橙幼苗氮素吸收、转运及分子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4 范志强;氮磷营养及氮形态对水曲柳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机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5 马兴立;不同基因型小麦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及相关miRNAs的调控机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6 高齐;基于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水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7 连红莉;响应水分胁迫的稻水孔蛋白[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8 谢深喜;水分胁迫下柑橘超微结构及生理特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9 徐迎春;需水非关键期节水栽培条件下果树碳水化合物代谢规律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10 陈效民;土壤环境中硝态氮运移的特点、模型描述及其在太湖地区乌栅土上的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扶艳艳;氮素形态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2 孙亚卿;不同氮素形态对燕麦生长和磷素利用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3 刘振华;水分胁迫下氮素形态对水稻形态及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4 王玉霞;低温条件下氮素形态对烤烟生理代谢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5 王光霞;氮素形态对甜菜生长发育及营养代谢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6 张美琴;氮素形态与马铃薯品质的关系[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7 王雨;氮素对盐胁迫下苗期菘蓝生长及代谢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8 宋珺宇;氮素形态对杨树耐镉胁迫及吸收、富集效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9 胡国策;氮素形态及酸碱盐胁迫对茶树生理特性和氮代谢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10 孟颖;生物黑炭对土壤氮素形态及氮素淋失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高文;含硝态氮的肥料不应禁用[N];农民日报;2003年
2 秦基伟;怎样降低蔬菜中的硝态氮[N];河南科技报;2007年
3 邓艳萍;如何降低蔬菜中硝态氮的含量[N];江苏科技报;2004年
4 记者 张四代;硝态氮产品将迎来大发展[N];农资导报;2011年
5 刘梅;理性看待化肥性价比[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8年
6 李志昌;辩证看“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