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男男性行为人群安全套使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艾滋病(AIDS)的广泛流行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西部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较高,已成为我国艾滋病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中国西部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保护动机因素、行为技巧对安全套使用相关行为的影响,为该人群艾滋病防治策略及行为干预提供较为切实的依据和参考。
方法:采取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开展横断面调查,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选取中国西部的重庆、四川、广西三省市男男性行为者为被试,通过定量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
结果:MSM具有学历高、年轻化、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高、安全套使用率低、普遍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高危险性特点,年龄中位数26岁,53.71%达到了大学及以上学历,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88.37%。最近6个月,95.01%与同性发生过肛交行为,12.48%既与同性也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7.42%有过商业性行为。从近6个月与之发生过性关系的男性性伴数看,61.22%的MSM有2个及以上同性性伴,最近6个月MSM与男性固定性伴、男性临时性伴、购买同性性服务、为男性提供有偿性服务、异性发生性行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47.96%、57.24%、37.29%、58.33%、29.48%。最近6个月与不同性伴发生性行为时的安全套使用有差别(P0.05)。影响安全套使用的保护动机因素主要有危险行为内部奖励(OR:0.56,95%CI:0.39-0.81)、外部奖励(OR:0.51,95%CI:0.37-0.70)和自我效能感(OR:4.63,95%CI:1.63-13.13)。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提示,预防信息、行为技巧对预防行为(安全套使用)的直接影响较大,信息解释了预防行为(安全套使用)的60.94%,行为技巧解释了预防行为(安全套使用)的28.98%,而保护动机对预防行为(安全套使用)的直接影响较小,仅解释了预防行为(安全套使用)的1.43%,主要通过行为技巧间接影响预防行为(安全套使用)。
结论:中国西部地区MSM人群中普遍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预防信息、保护动机、行为技巧都会影响MSM人群安全套的使用。在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中,应积极开展自身教育和同伴教育,注重进行艾滋病知识和行为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应通过各种方式增强保护动机,以达到动机的最大化,促进行为的改变,有效提高安全套持续使用率,达到防止HIV/AIDS感染和传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