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倾斜角测量仪的设计及意义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患对剖宫产认识的误区,我国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剖宫产率仅为5%,20世纪80年代以后持续快速上升,到21世纪达到50%左右,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上限(15%)的3倍以上。但统计显示剖宫产并没有改善新生儿状况,相反剖宫产可引起母儿近远期并发症,从而直接或间接导致医疗费用增加。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医护人员对难产的预测水平。目前对难产的预测主要依据影响分娩的四大要素即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因素,其中产道与胎儿形成的头盆关系是难产预测的核心内容。胎产式即母体纵轴与胎儿纵轴的夹角,胎产式异常是引起难产的常见因素,包括纵产式、横产式和斜产式。纵产式是自然分娩的常见产式,而横产式又称肩先露是异常胎产式,一般需剖宫产。斜产式,通常认为是暂时胎产式,分娩过程中大多转为纵产式,偶有转为横产式。斜产式为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交叉呈角度(本研究将此类角度定义为胎轴倾斜角),而临床实践中四步触诊法仅了解子宫纵轴与母体纵轴的交叉呈角度(本文将此类角度定义为子宫倾斜角)。我们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妊娠晚期子宫倾斜与产程进展及难产有一定关系。但由于缺乏客观的测量手段对子宫倾斜程度进行量化,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据查新,目前子宫倾斜程度与难产的关系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设计子宫倾斜角测量仪,通过子宫倾斜角与产科B超所测量的胎轴倾斜角比较研究,探讨两者的线性关系。同时借助该测量仪,描述子宫倾斜角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而研究其与产程进展及难产的关系,为难产提供一种新的预测手段。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
1子宫倾斜角测量仪的设计及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结合临床医学、立体几何和机械物理等学科内容,设计出子宫倾斜角测量仪(中国专利申请号:201020678455.6),并对108例符合要求的孕妇进行测量。在108例孕妇中,存在子宫倾斜的有66例(倾斜率61%),其中向左倾斜30例,大小为(6.8±3.9)度;向右倾斜36例,大小为(9.3±4.8)度。孕妇身高、体重及宫高与子宫倾斜行LOGISTIC分析,OR值分别为1.147、0.844和1.207(а=0.1)。子宫倾斜角与新生儿体重呈负相关(r=-0.2595,p=0.0256);与孕妇睡姿和胎位意义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孕妇身高、体重及宫高对子宫倾斜角影响最大。孕妇及胎儿体位改变并不影响子宫倾斜角。子宫倾斜角与新生儿体重关系密切,或对新生儿估重有贡献,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子宫倾斜角与B超测量的胎轴倾斜角的关系研究
对51例头位、足月妊娠未临产孕妇采用彩超定位胎儿颈椎和尾椎在孕妇体表的垂直投影,借助子宫倾斜角测量仪所创造的水平面,分别测量两个投影点到母体腹正中线之间的水平垂直距离,同时测量两投影点的直线距离,利用正弦函数表,查出胎轴倾斜角度。同时,通过该测量仪直接测量子宫倾斜角。子宫倾斜角与胎轴倾斜角行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78)。相关分析显示子宫倾斜角与胎轴倾斜角呈线性相关(r=0.9039,p0.01)。两者有明显相关性,可以用子宫倾斜角间接反应胎轴倾斜角。
3子宫倾斜角的临床意义研究
(1)子宫倾斜角对剖宫产手术的指导意义:74例头位、足月妊娠未临产孕妇于计划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前测量子宫倾斜角,记录手术娩出胎儿过程中对子宫倾斜角的纠正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子宫倾斜角小于11度64例,其中4例需纠正胎位;子宫倾斜角大于等于11度10例,其中9例需纠正胎位。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显示,子宫倾斜角以11度为界限分两组,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提示,对子宫倾斜角大于11°者需人为纠正子宫倾斜角后再娩出胎儿。
(2)子宫倾斜角对阴道分娩的指导意义:52例阴道试产孕妇于临产前和临产后30分钟至1小时分别对子宫倾斜角进行测量,记录产程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子宫Ⅰ度倾斜者(子宫倾斜角≤5度)10例,临产后子宫倾斜角自然归零,不需人为纠正,其中2例因骨盆相对狭窄以剖宫产终止妊娠;子宫Ⅱ度倾斜(子宫倾斜角5度,≤17度)21例,临产后仅有2例可自然快速归零,不需人为纠正,,19例倾斜角有所减小但仍不能归零,需人为纠正,纠正后产程进展顺利,其中1例因骨盆相对狭窄以剖宫产终止妊娠。子宫Ⅲ度倾斜(子宫倾斜角17度)3例,临产后子宫倾斜角不仅无明显变化,且有增大趋势,人为纠正仍不能归零,最终因产程停滞改为剖宫产终止妊娠。提示子宫倾斜角大小可以预测产程的进展,当临产前子宫Ⅱ度倾斜时需人为协助纠正子宫倾斜角,当子宫Ⅲ度倾斜时,建议剖宫产终止妊娠。
4子宫倾斜角测量仪改良宫高测量法预测胎儿体重的临床研究
采用子宫倾斜角测量仪测得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与宫底最远点之间的线段距离即为改良宫高。对138例头位、足月妊娠未临产孕妇分别测量常规宫高和改良宫高,并根据二者数值分别预测胎儿体重。结果发现。改良宫高测量法所得宫高平均值为(32.5±1.89)cm,最大值37.5cm,最小值为26.5cm,中位数为32.6cm。常规宫高和改良宫高,t检验结果显示t值为9.9(p0.01),统计学差异显著。改良宫高估算新生儿体重公式: [改良宫高(cm)×腹围(cm)]g,正确率达80.4%。常规宫高估算公式:[宫高(cm)×100]g,正确率为56%(与文献报道61.2%相似)。两者行χ~2检验,结果显示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改良宫高可更加准确地预测新生儿体重。
综上所述,本研究设计子宫倾斜角测量仪,并通过与胎轴倾斜角比较发现子宫倾斜角可间接反应胎轴倾斜角。同时,子宫倾斜角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孕妇身高、体重及宫高,子宫倾斜角大小可用于预测产程的进展。改良宫高对新生儿的体重预测更加准确。子宫倾斜角测量仪为难产提供了新的预测手段,更多的临床价值需进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