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质中VDAC1的表达与早期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大脑皮质中VDAC1表达和皮质神经元凋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VDAC1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的发生机理。
方法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和SAH组(共90只,下设6、12、36、48、72 h 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8只)。采用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SAH后不同时相点VDAC1在mRNA水平、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变化。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SAH后不同时相点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yt-C在各时相点的表达水平。
结果大鼠脑皮质中VDAC1表达,无论在mRNA水平,还是在蛋白质水平,在SAH后12 h均明显增加[mRNA(2.40±0.19),蛋白(1.14±0.08)],于36h时表达达最高峰[mRNA(3.40±0.65),蛋白(1.72±0.22)],于48 h开始下降[mRNA(1.94±0.30),蛋白(0.97±0.07)],至72 h时基本恢复正常( P 0.05)。TUNEL法检测显示大鼠SAH后12 h,脑皮质中神经元凋亡细胞数开始增加,36 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P 0. 05),72 h时降至sham组水平( P 0.05),同时Cyt-C的表达变化与VDAC1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sham组、SAH后各时间点Cyt-C的表达分别是0.52±0.07、0.62±0.05、1.76±0.18、2.46±0.22、1.42±0.15、0.60±0.07。
结论SAH后不同时间点VDAC1表达水平在脑损伤早期呈动态变化,同时VDAC1与神经元凋亡发生发展的时相性是一致的,提示VDAC1可能通过细胞凋亡途径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过程。VDAC1参与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Cyt-C的释放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