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

马金梁  
【摘要】:脊柱疾患在临床很常见,多发于中老年人及某些特殊职业;腰椎以及颈椎病变居多,发病率高于胸、骶椎疾病;二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人中可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严重妨碍了人们正常工作并降低了生活质量。一般来说,采用各种非手术疗法后仍无缓解的脊柱疾病患者有必要采取手术治疗。作为一种治疗脊柱疾病与创伤的外科手术,椎间融合术被人们应用至今有接近百年的经验积淀。椎间融合术因其术后良好的治疗效果被看做是脊柱外科史的里程碑之一。作为手术金标准的自体髂骨移植具有较高的融合率,然而,随之而来的并发症是一个较难避免的问题,文献报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约为百分之二十五,而且自体髂骨常因强度较弱而塌陷,继而出现椎间高度下降,导致椎管内空间变小,或降低减压效果。虽然椎间融合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长期积累随访的数据资料显示,目前椎间融合器仍存在一些缺陷,无论材料上或设计上,均有较大的进一步改进空间。 椎间融合器按其材料是否可在体内生物降解分为可吸收型和非吸收型两类。最先设计研制的cage材料是非吸收类材料。金属是最早被使用的非吸收型椎间融合器材料,主要为不锈钢、钛合金椎间融合器。然而,众所周知,金属类较人体骨骼强度高许多,制出的融合器刚度太大;而且金属类材料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差,另外,金属不被X线穿透难以观察融合情况及影响术后MRI检查而被逐渐淘汰。其他较多的非吸收型融合器有碳纤维椎间融合器、聚醚醚酮(PEEK)及新近开发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融合器,弹性模量均较金属类更接近于正常成人骨骼,而成为目前手术台上的主流融合器。大量研究证明,适宜的压应力刺激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加速植骨融合。虽然PEEK等材料制作的融合器在植入早期应力遮挡效应不明显,但后期随着其内部植骨逐渐吸收降解,而作为非吸收型融合器,其并没有随内部的植骨相应的吸收下降,导致椎体植骨融合界面之间的压应力下降,出现显著的应力遮挡效应,产生了不利于椎间植骨融合的生物力学环境,由此而影响了融合速度及效果。异体骨虽然可吸收,没有应力遮挡效应,但由于来源有限以及疾病传播风险,另外还存在和自体植骨块同样的后期塌陷问题限制了其 广泛应用。当前,许多学者已开始转向研究开发可能更适宜人体的生物可吸收型融合器。其中,研究较多的融合器材料是多聚乳酸(Polylactideacid,PLA)。理论上,采用聚乳酸制成的可吸收椎间融合器能克服可吸收类融合器因其内早期植骨降解后产生的应力遮挡效应。然而聚乳酸椎间融合器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力学强度欠佳、聚乳酸在体内的降解速度过快,因此导致在椎间融合前聚乳酸类融合器的强度往往已经不能达到胸腰椎脊柱载荷所需了。聚乳酸类融合器在脊柱轴向载荷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塌陷椎间高度丢失进而出现脊柱不稳等现象;另外其组织相容性也不太理想,降解产生的乳酸局部堆积可出现无菌性炎症及溶骨等不良反应。因上述原因,聚乳酸类以及类似的多聚乙醇酸类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尚未在临床上推广普及使用。 鉴于上述可吸收型及非吸收型椎间融合器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了早期主动增加压应力刺激,加速椎间与植骨的融合,后期防止椎间融合器塌陷的新型设计理念。具体实施方法是组合可吸收型材料和非吸收型材料制作新型椎间融合器。新型可吸收材料采用新开发的多聚氨基酸/硫酸钙;非吸收型材料采用临床上已使用多年的cage材料n-HA/PA66。将两种材料组合,以期实施上述理念,达到早期增加对椎间融合器内植骨的压应力刺激,提高融合速度,后期仍具有足够的强度支撑椎体的预期效果,改善融合效果的目的。 目的: 1.设计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PBIFC),制造出实验样本。 2.采用有限元模型评估部分可吸收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性能,并与非吸收型椎间融合器比较。 3.评估部分可吸收融合器的体外生物力学性能。 4.在大型动物体内进行腰椎融合实验,评估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效果,探讨其作为椎间融合器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1.在目前国内临床上使用多年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的基础上,设计出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并与公司合作造出样品。 2.选29岁健康男性自愿者进行腰椎CT扫描(重医二院放射科),通过工作站将扫描获得的图像导入计算机中,建立完整L3/L4腰椎功能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在该模型基础上,模拟经前路植入一枚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或非吸收型椎间融合器,分别建立了腰椎融合术后即刻和术后4周的模型,包括: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植入即刻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椎间融合器植入即刻的模型,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植入4周和n-HA/PA66椎间融合器植入4周的模型。依次在L3上表面施加400N轴向压缩模拟脊柱轴向压缩运动;400N轴向压缩预载荷和10Nm扭矩模拟脊柱前屈、后伸、旋转和侧屈运动,采集融合器、植骨、L4上终板的应力值及L4上终板应力分布轮廓数据。比较各椎间融合器及植骨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值和L4上终板的应力分布图。对植入两种cage四周前后进行生物力学评估。模型的建立及运算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12.10。 3.选健康小牛的新鲜L3-L4腰椎制作成单独的腰椎功能节段,模拟前方入路行椎间融合器植入。部分前纵韧带及纤维环被切去,钳出髓核并尽量清理终板软骨。打磨平部分骨性终板后分别斜向植入一枚PBIFC、一枚n-HA/PA66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通过加载扭矩模拟脊柱的各种功能运动状态,测试各cage植入后腰椎节段的活动范围,比较各组数据,评估PBIFC用于腰椎融合的稳定性;然后测试PBIFC的拔出力学性能;最后测评PBIFC的抗压性能。 4.16只本地雌性山羊,随机分为3组:A组,植入载满自体髂骨的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B组,植入载满自体髂骨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以及C组自体髂骨块。在每只动物L2-L5三个椎间隙经前路植入以上两种椎间融合器和一枚自体髂骨块,顺序随机,行腰椎间融合术。成功手术的实验动物在术后即刻以及术后每月拍摄山羊腰椎侧位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测量计算融合前后椎间隙高度(DSH)变化。术后24周处死动物行CT扫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融合度评分;随后取术段标本切片,作Masson、甲苯胺蓝染色后镜下观察,了解植骨与椎体间融合、材料与椎体界面成骨及新骨形成情况,以及材料在体内降解情况。 结果: 1.成功设计出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并制造出产品样品。 2.建立出完整L3/L4脊柱功能节段有限元模型。各工况结果显示,在融合器植入即刻,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内植骨的应力值高于n-HA/PA66椎间融合器;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自身以及L4上终板的应力值均低于n-HA/PA66椎间融合器;两组融合器在L4上终板的应力轮廓未见明显区别。各融合器植入4周,两组模型的应力差值较植入即刻时更大;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L4上终板的应力轮廓较n-HA/PA66椎间融合器大。 3.体外力学测试结果显示,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具有和n-HA/PA66椎间融合器相近的抗压、抗扭及抗拔脱性能,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各指标均高于作为椎间融合术金标准的自体髂骨块,具显著性差异。 4.在部分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的动物体内融合实验中,术前及术后即刻三组间DSH无显著性差异;术后4周至24周,nHA/PA66组与PBIFC组及髂骨组DSH差异显著(P0.05),其中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组及髂骨组的DSH降低更显著;术后4周至16周,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组同髂骨组间DSH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20周和24周髂骨组DSH较PBIFC组显著降低(P0.05)。影像学检查,术后24周X检查显示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组的融合度与自体髂骨相比已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较nHA/PA66组融合度高。24周时,三组CT层面融合度评分,髂骨组的融合度评分高于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BIFC组的融合度评分高于nHA/PA66组,具统计学意义。术后24周行组织切片:PBIFC组可见作为cage盖的多聚氨基酸/硫酸钙材料已降解完全;在上下椎体界面的植骨区可见到较多成熟骨小梁,材料上下表面与终板骨组织已经相互嵌合,融合器与终板界面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及纤维骨痂形成。 结论: 1.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外形规格等设计符合目前主流,并将设计理念成功融入;部分可吸收融合器强度合适,空间足够,结合紧密,适应腰椎的生理结构;各部分材料与人体骨骼弹性模量接近。 2.有限元结果说明:部分可吸收融合器能长时间维持其内植骨的压应力;相应的融合器自身对终板压应力更小。 3.PBIFC用于腰椎融合将具备足够的抗压及抗滑脱、抗扭转力学性能。 4.PBIFC应用于山羊椎间融合,能够维持腰椎间隙高度,在观测时间内实现融合,效果优于同样外形结构的非吸收椎间融合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国内首创可吸收椎间融合器[J];家庭医学;2006年04期
2 孙浩林;李淳德;;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06期
3 海涌;生物可吸收材料在脊柱外科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年07期
4 于博,靳安民,吴广森,梁伦高,田京,张辉,闽少雄;可吸收颈椎融合器在山羊颈椎融合动物模型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01期
5 钱邦平;唐天驷;杨惠林;;可吸收、解剖型椎间融合器对前路颈椎融合影响的实验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1期
6 徐峰;周跃;初同伟;王建;滕海军;郝勇;;计算机体层成像多平面重建在评价椎间融合中的作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年08期
7 郭强,郑继红,杜瑞光,史亚民;滑脱矫正固定器与椎间融合器治疗21例腰椎滑脱[J];华北国防医药;2001年02期
8 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赵卫东,艾福志,黄文华;三种椎间融合器对腰椎节段即时稳定性影响的三维运动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年12期
9 师中奎;章萍;;椎弓根螺钉系统和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年01期
10 邓展生,付三清;F-Ⅱ+Cage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年15期
11 郑庆祥,吕卉,卢书峰;椎间融合器与RF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J];江西中医药;2004年07期
12 陶玉平,冯新民,王静成,戴松茂,虞堂云,蒋百川,王强;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J];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08期
13 郝定均,温世明,窦榆生;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03期
14 白克文,邹德威,海涌,马华松,周雪峰,张强,陈志明,鲍磊,王小平;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年09期
15 邵晓兰;朱霞;;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01期
16 范煜昕;陈思春;;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23例[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年05期
17 张建选;王鹏团;;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0年14期
18 郝定均,温世明,窦榆生;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评价[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年04期
19 张绍东,吴小涛,唐天驷;腰椎间融合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年07期
20 邓强;张天太;赵军;杨峰;张绍文;李红专;罗晓;;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J];临床骨科杂志;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志斌;庞清江;张前法;陈良;;颈椎前路钢板加椎间融合器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董健;王波;李熙雷;周晓岗;方涛林;周健;;单枚融合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A];第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3 吕宏琳;周跃;王建;郝勇;;颈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初步临床效果[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黄涛;毛宾尧;庞清江;张前法;郑兴国;;Ⅱ式椎间融合在治疗腰椎滑脱症脊柱重建中的应用[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陆声;丁自海;钟世镇;;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新进展[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蔡宏歆;范顺武;赵凤东;;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评价方法与标准的研究进展[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张建乔;金才益;曾忠友;韩建福;项俊;;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临床对照研究[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刘少喻;李浩淼;梁春祥;陈柏龄;于滨生;;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A];全国骨科临床研究新进展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集[C];2006年
9 陈博来;张琥;杜炎鑫;;USS脊柱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35例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詹碧水;蒋雪生;姬亚峰;周新华;;颈椎自锁定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金梁;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2 吴德升;颈椎间融合器椎体间有限融合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3 李国;腰椎前路碳纤维加强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和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4 胥正锋;可吸收增强型β-磷酸三钙(β-TCP)生物陶瓷颈椎间融合器的设计研发与初步动物实验[D];复旦大学;2009年
5 顾宇彤;帽式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6 昌耘冰;腰椎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应用基础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7 郝勇;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动物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8 张绍东;生物活性玻璃涂层后路腰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9 梁勇;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10 李晓辉;PDLLA Cage重建山羊颈椎节段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大勇;增强型β-磷酸三钙(β-TCP)颈椎间融合器在山羊颈椎融合中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王华丽;改良颈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彭磊;聚氨基酸/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植入山羊颈椎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4 陈豪;颈椎解剖型自锁椎间融合器的研制[D];郑州大学;2011年
5 王克荣;可吸收止血骨蜡复合云南白药对骨界面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止血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杨通宝;两种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不稳症的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7 方晓辉;腰椎撑开式椎间融合器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8 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张树泉;模拟前路L4-5椎间置入两种融合器后比较左、右侧弯应变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10 谭超;聚氨基酸/纳米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植入山羊颈椎的生物力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军军 曾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诞生[N];健康报;2006年
2 通讯员 段军军 曾理 记者 冯竞;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国内首创[N];科技日报;2006年
3 唐平;可吸收废气的环保砖[N];广东建设报;2004年
4 石晶;日开发出可吸收甲醛织物[N];中国石化报;2002年
5 徐铮奎;新一代可吸收医用缝合线[N];医药经济报;2007年
6 记者 王海燕;本市启动首个碳汇造林项目[N];北京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雷阳;外资银行明年1月可吸收存款[N];证券日报;2006年
8 ;电台电视台可吸收国内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孟昭宁;可吸收紫外线的透明包装材料[N];中国包装报;2008年
10 王艳青;可吸收社会资本设立健康保险公司[N];证券日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