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利用弥散张量成像评估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评估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
方法:以101例中小量(10~40ml)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手术组(52例)和内科治疗组(49例),血肿体积为15~36ml,平均为23.36±7.24ml。所有患者在发病后48h内和发病后14d进行DTI扫描,得到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 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图像,以CST完整性为依据分为1级:CST基本或完全连续;2级:CST部分中断;3级:CST大部分中断。将微创手术组分为A(1~2级,22例)、B(3级,30例)两个亚组,比较微创手术组和内科治疗组之间及A、B亚组之间存在的差异。
结果:发病后首次DTI扫描显示微创手术组、内科治疗组受累侧的内囊区和大脑脚FA值均降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第2次DTI扫描提示,微创手术组的FA值(内囊区0.49±0.02、大脑脚0.47±0.03)较内科治疗组(内囊区0.39±0.02、大脑脚0.43±0.03)明显升高(P0.05),且从DTT图像上可见微创手术组的CST恢复程度明显好于内科治疗组,提示对于这类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内科治疗。微创手术组的A亚组术后FA值(0.51±0.02)高于B亚组(0.48±0.02)(P0.05),提示CST损伤越小,手术效果越好。
结论:微创治疗可以改善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存质量,尤其是DTT显示CST以推移、变形为主者(1~2级)应更为积极采取微创治疗。
第二部分:通过早期DTI及DTT预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通过早期DTI及DTT结果评估和预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
方法:以40例行保守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为39-84岁,平均59.83±11.55岁,血肿体积为10-29ml,平均为20.08±5.86ml。所有患者在发病后早期(发病后48小时内)进行DTI检查,以双侧内囊区为感兴趣区(regions ofinterest, ROI),测量受累侧和未受累侧内囊的FA值,并计算二者比值得到rFA值。根据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图像,以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CST)完整性为依据将患者分为A(1级)、B(2级)、C(3级)三个亚组。所有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和发病后3个月进行运动功能评估,评估指标为改良Brunnstrom分级(modified Brunnstrom classification, MBC)、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ambulation category, FAC)、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结果:DTT分级情况为A亚组8例,B亚组15例,C亚组17例,在第一次评估时,各组患者的所有评估指标得分很低,和DTT分级无统计学相关。在第二次评估时各项评估指标得分明显升高,各组间因不同DTT分级而存在明显差异(p 0.05),其中A亚组得分最高,C亚组得分最低。同时,将发病早期获得的rFA值作为自变量,两次评估指标作为因变量,发现rFA值与第二次评估时的MBC和FAC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与mRS呈显著负相关(p 0.01)。
结论: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而言,在发病早期获得的rFA值和DTT分级类型可以作为这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评估和预测的有效手段。
|
|
|
|
1 |
张蕴增;黄汉辉;樊丰势;田立;;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与功能保留(附21例报告)[J];天津医药;1985年08期 |
2 |
马立平,罗晓琴,王洪涛;早期肠内营养预防高血压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效果[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20期 |
3 |
李太红,史益民;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43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6期 |
4 |
熊小兵,吴许清,肖晓兵,龚葵,邹勇;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脑疝形成的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2003年02期 |
5 |
白治军;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3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1期 |
6 |
孔德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18例体会[J];右江医学;2004年03期 |
7 |
秋楠,党小军,张越林,缪星宇,许彦钢,王继军,杨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IL-2、sIL-2R表达意义的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
8 |
陈斌;;微创钻孔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6期 |
9 |
孙宜江;;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手术治疗62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7年11期 |
10 |
徐伟;;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10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01期 |
11 |
王旭军;于斌;;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
12 |
李厚泽;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1年02期 |
13 |
付绍枢;王建一;;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附15例报告)[J];华中医学杂志;1987年01期 |
14 |
黄金川;韩敏;张晓东;姜晓晶;;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及护理分析[J];黑龙江医学;1992年12期 |
15 |
孔培成,王文浩,林国文,张永参;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34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1994年02期 |
16 |
张荣勋,焦保华,白宝忠,冯斌,梁健,刘勋,王斌,李晓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预后因素对疗效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4年02期 |
17 |
张晓华,王炳秀,吴则兴,刘欣范,刘雁南,王秀梅,尹兰莉,马淑智;再发性高血压脑出血36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年01期 |
18 |
王爱平,李晓琳;高血压脑出血早期的活动性出血──附31例CT连续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5年04期 |
19 |
张玉亚,秦志勇,王建国,张俊;高血压脑出血早期锥颅穿刺疗效探讨[J];农垦医学;1995年04期 |
20 |
刘永胜,梁景荣,黄峰;80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近期疗效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