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AM-1在乙肝发病中的作用及与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关系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sICAM-1在乙肝相关性肝病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的水平,探讨sICAM-1在乙肝相关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各30例,另选择健康献血员30例作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1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sICAM-1的水平。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患者血清sICAM-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29,P=0.00007,P=0.0001),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呈正相关(ALT:r=0.240,P=0.023;AST:r=0.225,P=0.033;TBIL:r=0.262,P=0.013),与白蛋白(Albumin,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呈负相关(ALB:r=-0.297,P=0.005;PTA: r=-0.218,P=0.039)。
结论:sICAM-1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免疫损伤过程,并可能在肝纤维化、肝硬化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对判断患者病情有一定临床意义。
第二部分粘附分子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乙肝病毒治疗应答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olublevascuo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E-选择素(SolubleE-selectin,sE-selectin)、L-选择素(Soluble L-selectin,sL-selectin)等粘附分子水平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ylated interferonalpha-2a,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毒学应答的关系。
方法:纳入32例CHB患者(基因型检测均为B型),均接受PegIFN-α-2a180μg每周1次治疗,于首次PegIFN-α-2a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24周采血。另选择健康献血员30例作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1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sICAM-1、sVCAM-1、sE-selectin、sL-selectin。
结果:CHB患者治疗前sICAM-1、sVCAM-1、sE-selectin、sL-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001);PegIFN-α-2a治疗应答组患者治疗前sICAM-1、sVCAM-1、sE-selectin、sL-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无应答组患者(PI=0.001,PV=0.002,PE=0.02,PL=0.004),治疗后各阶段血清sICAM-1、sVCAM-1、sE-selectin、sL-selectin水平均明显下降PI=0.0001,PV=0.00004,PE=0.002,PL=0.0004;PI=0.00007,PV=0.00001,PE=0.0003,PL=0.00003;而无应答组治疗前后血清sICAM-1、sVCAM-1、sE-selectin、sL-selectin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
结论:sICAM-1、sVCAM-1、sE-selectin、sL-selectin可能作为预测PegIFN-α-2a治疗CHB患者疗效的有效指标。
|
|
|
|
1 |
史冬梅;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最佳时机[J];中国健康月刊;2003年09期 |
2 |
蔡皓东;乙肝抗病毒治疗切忌盲目用药[J];中老年保健;2004年01期 |
3 |
邵开江;乙肝怎样才算好[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4年10期 |
4 |
冯慧琴;许祥稳;殳长林;;拉米夫定、水飞蓟滨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年01期 |
5 |
葛保民;梁永谦;;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伴腹水96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
6 |
刘士敬;少花钱治乙肝[J];家庭医学;1999年10期 |
7 |
刘士敬;乙肝患者就医指南[J];家庭医学;2003年01期 |
8 |
惠志强,赵振珉,张銮英,刘进国,白晓力;乙肝疫苗接种前筛检指标的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年06期 |
9 |
刘翠晴,线丽波,杜英;药物治疗乙肝所产生的两种特殊血清学模式[J];黑龙江医学;1999年11期 |
10 |
;让乙肝者患者告别绝望之路[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0年06期 |
11 |
蒋仁保;镇江市1992年到2000年乙肝发病情况分析[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2 |
向玉华,朱清静;干扰素联合乙肝6号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8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年03期 |
13 |
沈启明;浅谈老年人乙肝[J];中老年保健;2002年04期 |
14 |
戴泉力,张茂金;浅谈乙肝的预防与基因工程乙肝疫苗[J];中国药业;2003年02期 |
15 |
刘士敬,朱倩;优化乙肝治疗方案 真实评价治疗效果[J];医学与哲学;2004年08期 |
16 |
欧文建,邓春红,陈晓芳,李德昌,廖粤媛,刘玉兰;社区乙肝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年03期 |
17 |
樊亚丽;;驻马店市饮食服务从业人员HBsAg阳性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
18 |
;广西高考体检取消乙肝项目检测[J];内科;2010年01期 |
19 |
Hilleman M.R.
,江丽君;乙肝、艾滋病及其疫苗控制的展望[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8年04期 |
20 |
马晓军,刘双秀,周萍,申永红;对HBsAg、HBeAg阳性患者术后污染物的管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5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