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腰骶部神经根及其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
1、探讨3.0T磁共振对腰骶部脊神经根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tensor tractography, DTT)的可行性。
2、对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进行DTI和DTT成像,重建L4,L5,S1神经根三维立体图像,测定神经根各向异性系数(Fractionalanisotropy, FA)、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观察正常人腰骶部神经根弥散参数范围并评价DTI及DTT技术对腰骶部脊神经根的成像效果。
3、对16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神经卡压的患者进行DTI和DTT成像,重建病变神经根的三维立体影像,寻找病变神经根的影像学改变;测定病变神经根各项弥散数值与正常人数值范围比较后进一步评价DTI及DTT技术在腰骶部脊神经根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20名健康志愿者接受3.0T飞利浦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示踪成像,普通磁共振成像参数及弥散张量成像参数:T1WI,周期重复时间TR=453ms,回波时间TE=8.0ms,扫描野大小FOV(AP=300mm,FH=261mm,RL=52mm),矩阵=248×258,层数=12,层厚=4mm;T2WI,TR=2000ms,TE=100ms,FOV(AP=300mm,FH=261mm,RL=52mm),矩阵=224×224,层数=12层,层厚=4mm; DTI,TR=3498ms,TE=50ms;磁敏感加权系数b值=800s/mm2;矩阵=96×99;层厚1.5mm。成像完成后测定L4, L5,S1神经根各向异性系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进行双侧神经根及同侧上下神经根弥散数值的比较。
2、16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TI和DTT成像,成像设备及参数同第一部分。测定L4,L5,S1神经根各向异性系数(Fractionalanisotropy, 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并与第一部分中正常成人神经根弥散参数进行比较。16名受试患者在术前检查后均接受我院骨科施行的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其中2名患者在接受椎间盘摘除术后3天及2周随访再次测定FA及ADC值并与术前结果相比较。
结果
1、20名健康志愿者DTI及DTT成像均成功,神经纤维束示踪DTT图上可清晰显示L4,L5,S1神经根的三维立体图像。测量L4,L5,S1神经根FA值及ADC值的均值分别为0.395±0.146和1.288±0.116mm2/s,0.390±0.122和1.297±0.087mm2/s,0.387±0.117和1.294±0.132mm2/s,对比双侧神经根及同侧上下神经根弥散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
2、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卡压的L4,L5,S1神经根FA值及ADC值的均值分别为0.217±0.105和(1.514±0.275) mm2/s、0.234±0.213和(1.671±0.310) mm2/s、0.250±0.166和(1.573±0.144) mm2/s,与第一部分研究中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弥散数值比较FA有明显的降低(P0.05),而ADC值有显著的升高(P 0.05)。术后随访患者发现术后3天随访结果FA值较术前降低,而ADC值升高;术后2周随访结果FA较术前升高,ADC值降低。
结论
1、对正常成人的腰骶脊神经根进行DTI和DTT成像是可行的。
2、通过示踪技术可以重建L4,L5,S1神经根的三维立体图像,获得了正常人神经根弥散参数范围并进行量化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神经根病变提供了影像学信息。
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被卡压神经根影像学及弥散参数出现明显异常,在接受手术解除压迫后一定时间内神经根弥散参数有一定的变化趋势,但因缺乏病理学支持,弥散参数改变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
|
|
|
1 |
钟维佳;赵建农;吴伟;陈维娟;;脑组织正常老化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
2 |
郝以辉,刘哲宁,赵靖平,刘海洪,徐林;弥散张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症的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5年04期 |
3 |
王双坤*;戴建平;马军;李少武;艾林;程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12期 |
4 |
洪汛宁,沈天真,陈星荣,杨忠;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初探[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3年01期 |
5 |
于春水,李坤成;弥散张量成像纤维跟踪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03期 |
6 |
陈星荣,沈天真,汤伟军;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神经影像学的研究热点[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年05期 |
7 |
梁志坚,曾进胜;脑梗死远隔区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7期 |
8 |
顾晓丽;周林江;李克;沈天真;陈星荣;;儿童脑梗死后Wallerian变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年06期 |
9 |
孙中利;线粒体脑肌病:常规MRI与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的比较[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年11期 |
10 |
王海燕,赵斌;颅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应用进展[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年10期 |
11 |
曾洪武;王培军;;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原理分析及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12期 |
12 |
何光武;项华;何江波;成中意;徐建荪;汪守中;沈天真;陈星荣;;正常成人大脑内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08期 |
13 |
赵国库;赵绘萍;周宏伟;孟红梅;;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年06期 |
14 |
沈瑾;刘含秋;冯晓源;;婴幼儿脑白质发育的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年03期 |
15 |
张硕;强金伟;张康乐;;弥散张量成像对常规性临床应用的初步建立和实现[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
16 |
崔英哲;刘鹏飞;王阿樱;;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17 |
李秀丽;黄晓琦;龚启勇;吕粟;邓伟;张体江;李东明;李涛;;联合运用VBM方法和DTI技术揭示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元基质[J];华西医学;2008年03期 |
18 |
姚旭峰;徐小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图像的伪影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28期 |
19 |
姚志剑;刘海燕;卢青;王丽;刘文;滕皋军;;抑郁症患者脑白质变化初步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
20 |
廖海燕;周柄;谭长连;;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和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