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缺血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研究

张雪峰  
【摘要】:第一部分扩散张量成像在正常成人脑组织的成像特征及参数分析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脑组织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参数平均扩散系数(DCavg)值及部分各向异性(FA)值的特征和差异,并分析不同时间点DCavg值及FA值的稳定性、白质纤维示踪术(DTT)图像重建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研究对象与方法:应用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10名正常成年志愿者(男4名,女6名,平均年龄26.7±1.62岁。进行头颅MRI平扫及DTI检查,10名志愿者均行三次DTI检查,第一次为当天中午12:00pm,第二次为当天下午6:00pm,第三次为8周后任意时间点。由指定的两名副主任医师重建出DCavg及FA参数图,选取双侧对称的大脑脚、内囊前肢、内囊后肢、丘脑及半卵圆中心共5个感兴趣区(ROI)。并测量相应区域双侧灰、白质的DCavg值及FA值。对测量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对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进一步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根据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对同一部位两侧、不同部位、同一部位不同性别间及三次不同扫描时间点DCavg值和FA值,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种参数值在同一部位两侧之间、不同部位之间及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不同时间点DTI扫描结果的差异,p值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左侧内囊后肢DCavg值大于右侧内囊后肢(p=0.038),其余部位两侧DCavg值和F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个不同部位的DCav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个不同部位的FA值存在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大脑脚、内囊后肢、内囊前肢、半卵圆中心及丘脑。 3女性志愿者大脑脚DCavg值高于男性大脑脚DCavg值(p=0.022)。 4比较三次不同时间点扫描的DCavg值和FA值,差异水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利用三次不同扫描时间点所得DTI数据进行DTT图像重建,发现白质纤维束的图像重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结论: 1正常成人脑组织同一部位左右两侧、男性和女性DCavg值存在差异;不同部位FA值存在差异,大脑脚FA值最大,丘脑FA值最小。应用DTI进行正常成人脑组织研究中应注意以上差异。 2不同时间点进行DTI扫描所得DCavg和FA数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为DTI在正常成人脑组织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3DTT图像重建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可以作为白质纤维束病变的直观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正常成人脑组织年龄相关性变化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研究年轻人、中老年人脑组织DCavg值和FA值的差异及与年龄的相关性。 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15例正常中老年人作为中老年组,男8例,女7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9.07±10.00岁;15例年轻志愿者作为青年组,年龄24-29岁,平均年龄26.93±1.62岁。使用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被检者行常规MR及DTI扫描,重建DCavg和FA图,观察两个不同年龄组被检者双侧大脑脚、内囊前肢、内囊后肢、丘脑及半卵圆中心共5个ROI的图像特征,测量相应ROI的DCavg值和FA值,比较两种参数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年龄的相关性,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中老年组右侧大脑脚、右侧内囊后肢、两侧丘脑的DCavg值高于青年组(p=0.024、0.048、0.038、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青年组两侧大脑脚、左侧内囊前肢、两侧丘脑FA值高于中老年组(p=0.012、0.024、0.015、0.017、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大脑脚、丘脑DCavg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44,p=0.01;r=0.54,p=0),有统计学意义,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DCavg值与年龄呈正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大脑脚、内囊前肢、丘脑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60,p=0;r=-0.56,p=0;r=-0.40,p=0.03),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得到了3.0T MR检查条件下不同年龄组正常成人的脑组织DCavg值和FA值正常数值,为研究脑组织不同层面灰、白质相关病变提供了参考数据。 2应用DTI技术可以反映人体脑组织微结构随年龄增长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中老年人的DCavg值高于青年人,青年人FA值高于中老年人。 3使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DCavg值和FA值进行年龄相关性分析发现DCavg值和FA值与年龄具有相关性并且存在一定的规律。随着年龄段增长不同层面脑组织灰、白质的DCavg值与年龄具有正相关性;FA值与年龄具有负相关性。 第三部分扩散张量成像对缺血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缺血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研究。本研究对首次单发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定量分析康复治疗前后梗死灶DTI参数的变化,并利用DTT观察治疗前后梗死灶白质纤维束形态变化,分析康复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并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收住院的病例33例,其中康复治疗8周后复查31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35-75岁,平均63.19±8.93岁。所有符合标准的患者,于缺血性脑梗死急性发作期、康复治疗8周后分别接受MRI常规扫描及DTI扫描。重建出FA、DCavg参数图,分别测量入院时及经过康复治疗8周后患者梗死灶及健侧的FA值、DCavg值,比较治疗前后患者DTI特征值的差异,并由两名副主任医师利用两次不同时间DTI扫描数据重建梗死灶及健侧DTT图像,观察白质纤维束受损及恢复情况。 结果: 1治疗8周后患侧FA值较缺血性脑梗死急性发病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Cavg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治疗8周后健侧DCavg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治疗8周后健侧FA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前rDCavg和rFA值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康复治疗8周后rDCavg和rFA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4对比康复治疗前后重建DTT图像,健侧的白质纤维束无明显异常变化,而8周后梗死灶白质纤维束较入院时相比,纤维数量明显减少,总体纤维束较入院时稀疏。 结论: 1通过定量分析DTI可以反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神经功能受损及恢复情况,治疗后患侧FA值较治疗前升高,说明随着康复治疗的进行,患者梗死灶内部进行着神经功能的自我修复过程。 2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经过8周的康复治疗后,健侧FA值较治疗前有所上升,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脑组织神经功能重塑的过程。 3对比康复治疗前后重建DTT图像发现,缺血性脑梗死对白质纤维束的损害较入院时相比进一步加重,表现为纤维数量明显减少,所以DTT可作为缺血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直观观测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邱明国;王健;谢兵;巫北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颅脑疾病的初步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23期
2 路阳,洪楠,杜湘珂;正常人脑白质纤维结构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国医刊;2005年03期
3 王岩;马林;;脊髓扩散张量成像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年06期
4 王诗成;孔抗美;齐伟力;;扩散张量成像在颈脊髓的临床应用研究[J];广东医学;2008年12期
5 司徒卫军;朱云龙;谭长连;;扩散张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部结构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9年12期
6 B.Kruse;T.Illies;H.Zeumer;J.Fiehler;钟进;;扩散张量成像对于正常脑表现的发育迟缓儿童胼胝体微观结构异常的显示[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4期
7 P.A.T.Baltzer;A.Schfer;M.Dietzel;D.Grssel;M.Gajda;O.Camara;唐光健;;乳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2期
8 曾春;李咏梅;;多发性硬化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1年20期
9 K.Hueper;M.Gutberlet;T.Rodt;W.Gwinner;F.Lehner;F.Wacker;夏艺;;扩散张量成像和示踪图评估异体移植肾功能障碍——初步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年01期
10 侯欣;杨健;鱼博浪;;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新生儿脑发育的应用及展望[J];磁共振成像;2012年01期
11 J.T.G.Raya;A.Horng;O.Dietrich;S.Krasnokutsky;L.S.Beltran;P.Storey;马聪;;关节软骨:活体扩散张量成像[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年02期
12 杨烁慧;陆方;朱琼;杨赛;李晨;杨炯;詹松华;;创伤性脑白质损伤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年03期
13 孙晓辉;颜剑豪;罗唯师;王墨;林劲芝;张勇;;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2年19期
14 张龙江 ,包颜明,祁吉;脑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其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4年05期
15 李德军,包尚联,马林;不同b值和扩散张量成像导出量的定量关系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年12期
16 肖江喜;郭雪梅;谢晟;王霄英;蒋学祥;;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对正常儿童脑白质发育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年12期
17 史瑞华,漆剑频,王承缘;扩散张量成像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年02期
18 钟维佳;赵建农;谢微波;邢海芳;陈维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正常人脑结构的显示及各向异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年09期
19 张怀岺;李源;王翔;高嵩;;扩散张量成像导出量对扩散时间依赖关系的实验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6年06期
20 聂彬彬;翟晶晶;王丽婧;赵书俊;单保慈;;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马林;;健康人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2 李春媚;陈敏;李飒英;张宏;王文超;赵伟峰;张晨;周诚;;正常前列腺3T扩散张量成像[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齐志刚;王志群;李坤成;;DTI在健康老年、aMCI、AD患者中的改变[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袁建华;丁忠祥;王欣欣;;豆状核发育异常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A];2008年浙江省放射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金科;陈桦;谭利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儿童脑室周白质损伤所致脑瘫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任津瑶;倪红艳;;扩散张量成像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晓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小儿脑病的初步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8 邱明国;王健;谢兵;巫北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颅脑疾病的初步应用[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史瑞华;;扩散张量成像在脑环形强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10 魏易琼;潘小平;李泽;卢祖能;苏常春;;应用核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影像特征[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会迁;颈髓压迫性损伤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实验和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2 朱向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脊髓损伤的基础学及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田欣;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腰椎退行性改变及神经根病变的定量分析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4 倪红艳;正常老年人和阿尔茨海默病人脑白质改变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宛四海;视觉通路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6 吴占雄;基于DTI的脑组织分割与各向异性电导率计算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侯进;扩散张量成像在骨性关节炎评估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8 张雪峰;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缺血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9 花蒨蒨;正常成人脑结构年龄相关性变化与脑白质疏松的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10 李翠宁;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健康人脑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颈髓扩散张量成像及其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的初步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2 郑奎宏;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与临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3 杨香香;基于多梯度方向扩散张量成像的脑神经纤维可视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蔡梦臣;扩散张量成像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尹茵;小视野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陈穗芬;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可视化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7 席一斌;精神分裂症全脑白质扩散张量成像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8 侯焕新;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脑深部核团及颈髓扩散张量成像影像特征的对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9 周卫兵;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肝脏病变诊断的初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高丽;扩散张量成像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