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重庆市大学生HIV/HBV合并感染相关行为研究
【摘要】:目的:艾滋病(AIDS)的高死亡率和乙肝(Hepatitis B)的高发病率使得这两种传染病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它们具有相似的传播途径,为HIV/HBV合并感染提供了可能。大学生HIV/HBV合并感染率较高,应作为预防干预的重点对象。本研究以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为基础,探究重庆市大学生社会人口学特征、保护动机因素和HIV/HBV知识对HIV/HBV合并感染相关行为的影响,为对该人群开展HIV/HBV预防干预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2016年9月到2017年3月在重庆市抽取五所高校,然后从这5所高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3个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保护动机因素变量、HIV/HBV知识变量以及相关行为变量。运用?~2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有序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庆市大学生年龄最低17岁,最高24岁,年龄中位数20岁。HIV/HBV知识知晓度中位得分19分。知识得分较低组120人,占8.76%;中等组781人,占57.01%;较高组469人,占34.23%。大学生感知的严重性、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较高,中位水平均高于2.5分,易感性和内部奖励较低,中位水平均低于2.5分。HIV/HBV合并感染相关行为平均得分为(1.83±1.97)分,中位水平为1分。最近一年发生过性行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和他/她人共用过牙刷等私人用品、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非正规途径卖过血、和临时性伙伴发生过性行为、在医疗设施消毒不合格时会拒绝治疗的比例分别为22.48%、8.18%、21.61%、5.84%、1.09%、3.43%、81.02%。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加入PMT因子的总模型的拟合优度和预测准确度有所上升,具体结果如下:学校、性别和母亲文化程度对发生高危行为的严重程度有影响,知识得分对发生高危行为的严重程度无影响;对高危行为的严重程度产生显著性影响的保护动机因素有内部奖励(OR:2.140,95%Cl:0.545-0.977)、自我效能(OR:1.301,95%Cl:0.413-0.773)、反应代价(OR:1.418,95%Cl:0.180-0.518)和反应效能(OR:1.809,95%Cl:0.078-0.448)。结论:大学生处于HIV/HBV合并感染的高危年龄段,易发生合并感染的高危行为。社会人口学特征、保护动机对大学生艾滋病合并乙肝感染的高危行为有一定的影响,HIV/HBV知识知晓率不对相关行为产生显著性影响,存在知行分离现象。因此,在大学生HIV/HBV感染预防干预工作中,不仅要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技巧干预,更要从心理层面进行干预,增强其保护动机,以此预防HIV/HBV的感染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