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健康认知一致性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老年人客观身体健康情况以及健康自评情况,客观健康与健康自评之间的是否一致状况,并找出老年人健康认知一致性的影响因素。通过找到影响客观健康与健康自我评估之间一致性的因素,从而提高老年人健康自我自评的准确性。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真实的健康状况,为卫生政策及人口老龄化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议。方法:根据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对我国老年人的客观健康状况,自评健康状况,以及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的是否符合情况的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并利用logistics模型对老年人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一致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研究对象中,客观健康结果为不健康的老年人占比92.97%,其中血液检查含有高风险项的老年人有2722人,占比66.7%;老年人中有3304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占研究对象的80.96%;在日常活动中,有466名老年人无法自理,占比11.42%。在健康自我评估方面,64.74%的老年人健康自评结果为健康,35.25%的老年人健康自评结果为不健康。健康自评在客观健康的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5.6106,P0.0001);健康自评不同的老年人在血液检查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515,P=0.01740.05);在是否患有慢性病的分布上也具有统计学意义(?~2=126.8730,P0.0001);在自理能力上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70.3158,P0.0001)。根据logistics回归模型的结果,客观健康与健康自评一致性在性别、户籍情况、居住情况、社会交际情况上存在统计学意义。男性老年人较女性老年人,其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不一致的概率要大(p=0.04380.05);农业户籍的老年人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不一致的概率要低于非农业户籍的老年人(p0.0001);与配偶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不一致的概率高于未与配偶居住再一起或无配偶的老年人(P=0.01990.05);社交情况方面上,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客观健康与自我评定健康不一致的概率高于不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p0.0001)。结论:通过对老年人客观健康状况及自评健康状况的研究,多方面的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通过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是否一致的影响因素研究,从而提升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准确性,为卫生政策及人口老龄化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