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间隙肿瘤影像学与治疗方式选择
【摘要】:目的:分析75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CT和MRI,预判肿瘤的病理性质,评估肿瘤与颈动脉鞘、腮腺、颅底、硬腭的关系,以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9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共75例咽旁间隙肿瘤病人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CT和MRI,与血管关系密切的或脉管性肿瘤,行CTA或MRA检查,与周围神经关系密切的,行MRN检查。预判肿瘤的病理性质,评估肿瘤与颈动脉鞘、腮腺、颅底、硬腭的关系,根据肿瘤的影像学特点选择治疗方式。统计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等指标,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影像学提示良性肿瘤69例,恶性肿瘤6例,8例良性肿瘤选择随访,61例良性肿瘤和6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其中,17例肿瘤位于颈动脉鞘内侧,主体凸向口咽,位于硬腭平面以下,距颅底≥5mm,采用鼻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手术。经颈径路切除31例,肿瘤主体凸向颈部(颈动脉鞘外侧15例、内侧16例)。经腮腺径路切除16例,肿瘤与腮腺广基附着。其它径路3例(经鼻径路1例,经鼻和颈联合径路1例,耳颈径路1例)。2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面瘫9例(II级6例,III级2例,IV级1例),1例完全恢复;Hornor综合征5例,1例恢复;伸舌偏斜3例,2例恢复;术后口咽部肿胀行气管切开1例;因血栓脱落急性脑梗死1例。结论:1、影像学检查结果是咽旁间隙肿瘤治疗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手术径路选择应充分依赖影像学,包括肿瘤与颈部大血管、腮腺、硬腭的关系,以及距颅底的距离,并结合肿瘤性质。2、对影像学鉴别良恶性有困难的肿瘤,当主体凸向颈部或鼻咽部,且除外血管源性或富血供肿瘤时,可行穿刺细胞学检查或经鼻咽部活检,有助于下一步治疗。3、经口径路的手术适应症为:1)肿瘤凸向口咽部;2)主体(1/2)位于硬腭平面以下;3)位于颈动脉鞘内侧;4)距颅底≥5 mm;5)与腮腺无关或窄蒂附着。4、对凸向颈部的咽旁间隙肿瘤,或经口切除困难的病例,均可经颈切除。术前考虑脉管性肿瘤、副神经节瘤,也必须选择经颈径路。5、与腮腺广基附着的肿瘤,需经腮腺径路切除。
|
|
|
|
1 |
侯佳欣;王玲;曾泉;王晓强;王志海;胡国华;;咽旁间隙肿瘤影像学与治疗方式选择[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0年10期 |
2 |
吕秋萍,李显光,王明善;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的选择[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3 |
徐明;;咽旁间隙肿瘤43例诊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25期 |
4 |
安媛;赵华;李树业;岳长生;徐荣;周亮;南婧;;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入路[J];现代肿瘤医学;2008年09期 |
5 |
张龙城,唐增福,门小光,王宗岱,吕道志;咽旁间隙肿瘤39例诊治体会[J];人民军医;1999年07期 |
6 |
马民,席恺;咽旁间隙肿瘤17例报告[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6年01期 |
7 |
李春齐;;咽旁间隙肿瘤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年17期 |
8 |
刘广伟;陶树东;;118例咽旁间隙肿瘤临床特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年45期 |
9 |
王晓敏;李慧;陈德尚;陆兆屹;张明洁;周兰柱;韩跃峰;王文忠;马士崟;;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年23期 |
10 |
达林泰;德乐黑巴特尔;苏尼特;包晶晶;赵诚;潘巨利;;咽旁间隙巨大肿瘤的手术径路探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年02期 |
11 |
徐静;汪审清;王勤瑛;;咽旁间隙肿瘤27例临床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7年03期 |
12 |
闫卫,张圆,虞同华,赵卫平;咽旁间隙肿瘤64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05年08期 |
13 |
郭晓峰,陈玮伦,李晓明;咽旁间隙肿瘤62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年09期 |
14 |
甄泽年,赵敏,袁友文,李建忠;六种术式切除咽旁间隙肿瘤30例[J];人民军医;2001年05期 |
15 |
李孝安,张开文,汪运坤;侵犯颅底的巨大咽旁间隙恶性肿瘤2例报告[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年06期 |
16 |
郝永波;杨会明;;咽旁间隙肿物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28期 |
17 |
马凤华;赵泽华;徐嵩森;刘媛;;咽旁间隙恶性蝾螈瘤一例[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年04期 |
18 |
巴罗;梁传余;刘亚锋;;62例咽旁间隙肿瘤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