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γ-干扰素及维生素A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是婴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约1/3以上的患儿可能日后发展为哮喘,近年有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存质量。其发病机理还不清,可能与辅助性T细胞TH1 /TH2的功能失衡,即TH2的功能亢进有关。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抗炎、对症止喘,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了,虽可暂时缓解高气道反应症状,但TH1 /TH2功能紊乱状态仍然存在,不能预防毛支后的喘息发作。甚至有资料表明糖皮质激素增强TH2的细胞功能的报道。本研究试图通过体内外干预研究观察卡介苗(BCG)、干扰素(IFN-γ)、维生素A(VitA)对毛支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因子及CD4细胞膜表面蛋白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mRNA表达的影响;并观察干预后毛支患儿PPD的反应性,随访喘息发作情况,探讨BCG干预对毛支患儿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预防毛支患儿日后发生喘息和哮喘提供新的途径及理论依据。
WP=8
方法
1. 45例住院毛支患儿和21例门诊体检的健康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均于新生儿期接种过BCG。
2. 体外使用不同浓度BCG,IFN-γ,Vit A或三者联合刺激毛支患儿PBMC 或单核细胞。
3. 于毛支急性期接种BCG 0.125ml,合并或不合并使用IFN-γ
(1百万单位X 5天)/Vit A(2.5万单位X14天)。
4.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体外单核细胞和PBMC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IL-18,IL-12,IL-10,IL-4,IFN-γ和血清IgE。
5. 采用墨汁吞噬试验观察单核细胞吞噬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单核细胞活性标记物CD11b。
6. RT-PCR法半定量测定PBMC LAG-3mRNA表达。
7. 观察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PPD皮试硬结直径的大小及随访平均一年,观察喘息发作情况。
结果
1.毛支患儿体外培养上清液单核细胞源性细胞因子IL-18和IL-12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幼儿,TH1细胞表面标记LAG-3mRNA表达低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体外培养上清液IL-4 、IL-10和血清IgE显著增高。PBMC培养上清液IFN-
WP=9
γ水平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
2.体外试验表明BCG浓度为50μl/ml,培养72小时,单核细胞吞噬功能及膜表面蛋白CD11b表达最强。IL-12、IL-18、IFN-γ水平较处理前升高,而IL-10和IL-4下降。 BCG为75μl/ml时, IL-12、IL-18、IFN-γ产生水平仍较高,但抑制IL-10及IL-4的作用不明显。
3. VitA及IFN-γ对毛支患儿单核细胞膜表面蛋白CD11b表达无影响。VitA可在体外显著增强毛支患儿单核细胞产生IL-10;但促使IL-12、IL-18及IFN-γ的水平进一步下降,LAG-3mRNA的表达降低,IL-4的水平轻微下降。
4. 外源性IFN-γ降低毛支患儿上清液IL-10和IL-4水平,提高IL-12、IL-18及IFN-γ的水平,增强PBMC LAG-3mRNA表达。
5.BCG、IFN-γ和VitA联合干预对细胞因子体外产生的影响与单用BCG或IFN-γ相似。
6.BCG接种和BCG接种合并IFN-γ/VitA干预后PPD皮试反应程度(5.5±2.4mm)均强于干预前(1.1±0.7mm)及毛支对照组恢复期(2.8±1.6mm),联合干预尤为明显(9.0±4.2mm)。
7.经过平均1年的临床随访,BCG接种干预后喘息发作率及喘息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未进行BCG接种的毛支对照组。合并或不合并IFN-γ/VitA治疗与喘息发作率及喘息持续时
WP=10
间无关。
8.BCG接种干预后体外IL-18 水平和TH1膜表面蛋白分子LAG-3mRNA表达明显升高,IL-12及 IFN-γ达到健康对照幼儿的范围,而IL-10、IL-4及血清IgE明显降低。
9.PPD皮试反应与IL-18、IL-12呈显著正相关,与IFN-γ正相关性较小;与IL-4及IgE呈显著负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
结论
1.毛支患儿存在TH1功能低下和TH2功能亢进的免疫功能失调现象。TH1/TH2功能失调的原因可能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和IL-18不足有关。
2.BCG的用量不同,培育时间不同,体外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及膜表面蛋白CR3/CD11b的表达不同,分泌细胞因子类型则不同。BCG为50μl/ml培养72小时,单核细胞的吞噬活性及CR3表达最强。
3. IFN-γ能促进TH1细胞功能,纠正TH2占优势的免疫失衡状态;对CR3/CD11b表达无影响,可能作为刺激信号影响单核细胞功能。
4. VitA可能通过促进单核细胞产生IL-10,抑制IL-12及IL-18的产生,从而抑制TH1类细胞因子IFN-γ的产生及LAG-3mRNA的表达,加重毛支患儿TH1/TH2的失衡。VitA也可
WP=11
能通过促进IL-10的产生而诱导Tr1的活性, 调节TH1/TH2, 发挥抑制TH1细胞的功能。.
5.体内BCG接种可降低喘息发作率,增强毛支患儿PPD皮试强度,纠正毛支患儿体内的TH1/TH2紊乱状态使之趋于平衡。
6.PPD皮试反应程度与IL-18、IL-12、IFN-水平呈正相关,与IL-10、IL-4呈负相关,提示PPD皮试直径大小代表TH1免疫功能状态。BCG接种干预后皮试硬结均值5 mm,与临床效果一致,因此,将其作为判断干预效果的临床指标。
7.BCG接种合并IFN-γ/VitA联合干预较单独BCG接种更能增强PPD皮试反应,但在预防毛支患儿日后发生喘息方面并未显示优势。
|
|
|
|
1 |
李兴儒,张明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的测定及其意义[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2 |
张志华;黄芪注射液、维生素A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3 |
周必军;;维生素A、卡介菌多糖核酸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1年02期 |
4 |
刘雅丽;杨锡强;;免疫治疗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发生的干预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年09期 |
5 |
刘雅丽;;维生素A免疫干预机制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年09期 |
6 |
刘雅丽,杨锡强,王莉佳,蒋莉萍;卡介苗、干扰素γ及维生素A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哮喘的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年06期 |
7 |
黄晖;刘雅丽;;卡介苗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年03期 |
8 |
刘雅丽,杨锡强,唐雪梅,王莉佳;卡介苗接种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婴儿日后发生喘息的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2年10期 |
9 |
辛淑君,李志辉,黄婷,叶庆标,王影齐;灭活卡介苗经皮接种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哮喘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08期 |
10 |
刘云召;;皮质激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继发3例粟粒性肺结核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7年06期 |
11 |
高武红,李成荣;婴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随访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年04期 |
12 |
林元潜;;毛细支气管炎120例治验[J];福建医药杂志;1991年03期 |
13 |
王树平;李书志;;维生素K_3对毛细支气管炎止喘作用的观察[J];吉林医学;1991年02期 |
14 |
陈清香;;病毒唑雾化吸入及静点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附25例分析)[J];现代医学;1992年06期 |
15 |
黄淑芬,杨淑华;二陈汤加减治疗重型毛细支气管炎80例[J];中国医刊;1994年12期 |
16 |
郭海林;维生素K_1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30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4年04期 |
17 |
周兰英,曹建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毛细支气管炎50例[J];江西中医药;1996年S1期 |
18 |
刘蓉,杜继宇;精制α-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71例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1998年02期 |
19 |
陈洪国;普鲁卡因佐治毛细支气管炎30例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
20 |
龚享锋,郭行店;病毒唑雾化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刊;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