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体外实验研究
【摘要】: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有资料表明,90%以上肿瘤患者的死因与MDR有关, 因此如何逆转MDR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理想的逆转措施应用具备以下特点:高效、无毒、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组织而对正常组织无害。目前常用的逆转剂与此标准尚有一定差距。如化学逆转剂, 虽体外试验显示其具有良好的逆转效果, 但较强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基因治疗仅适用于机制较为单一的MDR,而多数MDR是由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
超声波是一种高频振荡的机械波,因其频率高、波长短而具有如下特点:(1)方向性好;(2)可聚焦;(3)有一定的组织穿透性;(4)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5)作用方式及剂量可精确调控,因而是逆转肿瘤细胞MDR的理想手段。虽已有文献报道低强超声对肿瘤细胞MDR的逆转,但其资料多来自单一的超声参数(频率、声强、脉冲、照射时间固定),且不同研究者选用的超声参数差别很大。为此,我们系统地研究了超声波逆转效应对超声参数的依赖性,从中筛选出最佳参数组合,并将这种最佳组合用于逆转MDR,同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WP=9
第一部分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模型的建立及耐药特性鉴定
目的 建立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模型并鉴定其耐药特性。方法 以人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为亲本细胞,分别采用阿霉素(adriamycin, ADM)大剂量冲击法和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细胞耐药。光、电镜观察新建细胞系的形态学特点, MTT法检测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Rh123摄入和外排试验测定P-gp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耐药蛋白P-gp、MRP和LRP,凋亡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3个月后建立了两种耐药细胞系:大剂量冲击法建立的HepG2/ADMs和浓度梯度递增法建立的HepG2/ADMi。耐药细胞系在形态学上与亲本细胞无明显差别,但对ADM的耐药性增高,HepG2/ADMs和HepG2/ADMi对ADM的耐药倍数分别为30.5和51。同时,新建细胞系对从未接触过的VCR和VP-16也产生了耐药性,其耐药指数分别为40.16, 57.06和11.65, 15.53。耐药细胞对Rh123的摄入减少,外排增加。免疫组化染色可见P-gp、MRP、Bcl-2和Bax阳性。结论 新建细胞系HepG2/ADMs和HepG2/ADMi具有多药耐药特性,HepG2/ADMi 的耐药性高于HepG2/ADMs,其耐药机制主要由P-gp和MRP介导,Bcl-2和Bax也参与其中。
第二部分
超声波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及其亚致死剂量的筛选
目的 观察超声波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测定其亚致死剂量。方法 用不同剂量的超声波照射HepG2和HepG2/ADMi细胞,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双层琼脂法测定克隆形成率,FCM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 亚致死剂量与超声参数和细胞类型有关。频率0.8MHz,声强0.4302W/cm2 ,连续波超声对HepG2/ADMi的亚致死剂量为3.728J/cm2 。亚致死剂量照射后,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活力90%, MTT法检测显示HepG2和HepG2/ADMi的存
WP=10
活率为80.33%和77.12%,3周后可恢复正常;HepG2和HepG2/ADMi对照组克隆形成率为50%和43%,亚致死剂量超声照射后降为40%和32%。细胞周期分析可见G0/G1期细胞阻滞。结论 超声波对细胞的亚致死剂量与超声波的参数和细胞类型有关。亚致死剂量虽不致细胞立即死亡,但可抑制其生长。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3周后可恢复正常。
第三部分
超声波逆转肿瘤细胞耐药优化参数的筛选
目的 筛选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最佳超声参数组合。方法 以细胞对Rh123的摄入为观察指标,在亚致死剂量下,分别观察频率、脉冲和声强对Rh123摄入的影响。结果 经0.4MHz, 0.6MHz, 0.8MHz, 1.7MHz超声照射后,HepG2细胞内Rh123的荧光强度分别为95.62, 100.37, 110.15和85.26。HepG2/ADMi细胞内Rh123荧光强度分别为91.45, 97.12, 106.54和81.11。 0.8MHz效果最佳(P 0.05)。在10% ~ 100% 10种脉冲中,60%脉冲优于其它脉冲。在四种声强(0.1666, 0.2413, 0.3656, 0.4302W/cm2)中以0.4302W/cm2效果最好。结论 0.8MHz、60%脉冲波和较高声强下逆转效果最好。
第四部分
超声波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效应及其机制
目的 观察超声波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最佳超声参数组合:频率0.8MHz, 脉冲比60%, 声强0.4302W/cm2 在亚致死剂量下对HepG2/AMDi进行照射,MTT法检测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对ADM的摄取,化学发光法检测ATP酶(adenosinetriphosphatase,ATPase)活性,RT-PCR检测MDR1,MRP和LRP的 mRNA,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MDR1,MRP和LRP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Bax。结果 HepG2/AMDi细胞对ADM、VCR、VP-16的耐药指数由照射前的51、57.06和
WP=11
15.53下降为21、24和6,部分恢复了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超声照射后,细胞对ADM的摄取增加,ATP酶活性受抑制。RT-PCR结果显示MDR1 mRNA,MRP mRNA水平下降,LRP mRNA无明显变化。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检查也发现MDR1和MRP两种蛋白的表达量下降。免疫组化检查示Bax表达升高,Bcl-2/Bax比值下降。结论 超声波能有效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其逆转耐药的机制有:(1)提高细胞对药物
|
|
|
|
1 |
侯丽,陈信义;中医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特性与前景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
2 |
李宏建,李贵海,孙付军,尹格平;苦参碱对肿瘤细胞获得性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年05期 |
3 |
钟晓刚,吴凯南;槲皮素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1年03期 |
4 |
张慧珠,杨林,任雷鸣,刘淑梅;中药活性成分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作用的体外筛选[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5 |
范培红,娄红祥;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策略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年02期 |
6 |
靳英,周庚寅,张廷国,娄红祥,李丽,张翠娟;植物多酚类化合物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筛选[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6期 |
7 |
李惠芳,孙桂香,卢薇薇,于载泺;多药耐药基因反义寡核苷酸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初步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7年02期 |
8 |
牛士贞;骨与软组织肉瘤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3年05期 |
9 |
张萍;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0年06期 |
10 |
马强,张振书;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1 |
张凤春,林玉梅,姜玉珍,卢振霞,孙延霞,张秀梅;反义基因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和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8年06期 |
12 |
杨仁池;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研究进展[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5年07期 |
13 |
艾辉胜,杜耀斌,王桂林,楼方定,赖春宁,胡美茹,胡良平;三种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多药耐药基因表达[J];中华医学杂志;1997年11期 |
14 |
刘飞;胶质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8年04期 |
15 |
李俐;Pgp与肿瘤的多药耐药性[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1998年01期 |
16 |
陈修煦;p53突变、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多药耐药[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9年03期 |
17 |
王祥卫,杨唐俊,何斌,金欢胜,曾毅,刘素英;人膀胱癌BIU-87/ADM细胞中Bcl-2基因的原位表达[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18 |
周琦,徐建业,朱晓玲,卢萍;卵巢癌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0年01期 |
19 |
管俊;肿瘤多药耐药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2年05期 |
20 |
彭佑群,赵禾;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与药物耐受性[J];现代医药卫生;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