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

梁勇  
【摘要】: 脊椎融合是脊柱外科最常用的一种手术方法,但融合失败及假关节的发生率始终存在,尽管现有的手术方法已完全可以达到对脊柱坚强的内固定,但始终不能完全避免融合失败的发生,所以,国内外学者正寻求通过提高骨移植材料性能以提高脊椎融合率,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是:无毒、无副作用、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同时具有骨形成、骨传导、骨诱导等生物活性。现用于脊椎融合的材料有自体骨、异体骨、异种骨及人工骨,自体骨具有:骨诱导、骨传导及骨形成作用,是现在脊椎融合的金标准,但它的获得需要额外的手术过程,带来明显的供区并发症,尤其是儿童和曾经做过自体骨移植的成人患者没有足够的自体骨来源,限制了其应用;异体骨及异种骨虽然取材方便,但它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缺乏骨形成蛋白,高吸收率、传染病和免疫排斥等;金属的椎间植入物虽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强度能提供早期的稳定性,但具有腐蚀电解,应力遮挡以及异物刺激反应等不足之处,而且其产生的金属伪影,干扰了术后对椎间融合效果的评估。随着BMP等生物活性因子的发现及其在脊柱融合中的应用,融合更加快速、坚强、符合生物力学性能的椎间融合器的开发成为可能,自体骨作为脊椎融合的金标准受到挑战。 目的: 本研究选用类自然骨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材料作为椎间融合器进行动物实验,探讨其作为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效果和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并总结该融合器在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 本实验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复合rhBMP-2的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初步临床应用。 方法: 1、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 取30只成年雌性山羊,随机分为两组:n-HA/PA66椎间融合器组和自体髂骨组。所有山羊均行颈3-4椎间盘及颈3部分椎体切除术,分别植入n-HA/PA66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术后4、12、24周行CT检查;术后12周、24周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评估。 2、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复合rhBMP-2的实验研究 取30只成年雌性山羊,随机分为三组:n-HA/PA66椎间融合器组、复合rhBMP-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组和自体髂骨组。所有山羊均行颈3-4椎间盘及颈3部分椎体切除术,分别植入n-HA/PA66椎间融合器、复合rhBMP-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术后4周、12周行X线检查;术后12周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评估。 3、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初步临床应用 随机选择颈椎间盘退变所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0例,手术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植入n-HA/PA66椎间复合生物活性颈椎融合器行颈椎间融合,前方钛板固定。术后随访其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随访时间3~12月。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局部疼痛及创口引流渗出情况,了解材料与组织的相容性,有无异物反应;行X线检查观察其稳定性、与椎体界面的融合情况、椎间高度的改变。 结果: 1、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24周时n-HA/PA66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髂骨在山羊颈3、4椎间均可形成骨性融合,组织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等各项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复合rhBMP-2的实验研究12周时复合rhBMP-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髂骨在山羊颈3、4椎间均可形成骨性融合,组织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等各项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初步临床应用 所有病例术前症状均得到改善,局部无疼痛、红肿表现,创口无渗液。随访症状无复发,X线检查显示所有病例均获植骨融合,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颈椎的稳定性均维持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及螺钉断裂。 结论: 1、n-HA/PA66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生物力学特性,达到了良好的融合效果。 2、复合rhBMP-2后使其具有骨诱导性,加快了椎间融合速度。 3、该椎间融合器临床使用安全,植骨融合良好,椎体生理曲度、椎间高度和椎体的稳定性均能维持良好,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材料。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牛林;邹蕊;石福乔;逯宜;陈治清;刘启达;;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类骨质复合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5期
2 董衍林;王庆良;;蛋壳煅烧合成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表征[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3 周长忍;罗传旭;李立华;马春燕;;电沉积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物涂层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09期
4 潘雨辰;何良菊;李培杰;;镁/羟基磷灰石作为股骨人工骨支架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年06期
5 姚爱华;徐为;艾凡荣;陈绮;王德平;黄文旵;徐俊;;中空羟基磷灰石微球作为rhBMP-2缓释载体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11年09期
6 尹玉承;胡飞;周东风;吴王喜;;不同多孔PLGA/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机械物理性能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1年06期
7 路向红;;花瓣样成形义眼座眶内植入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24期
8 曲志伟;李保强;庄金鹏;闫曦;闫景龙;;RGD多肽对MSCs在壳聚糖/羟基磷灰石支架上黏附行为的调控[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陈柏龄;谢登辉;吕维加;李佛保;廖威明;黎艺强;;降钙素促进骨质疏松骨床中植入体的骨整合(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6期
10 张艳红;姚菊明;朱良均;;载入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支架的细胞相容性研究[J];蚕业科学;2011年04期
11 胡龙;赵畅;徐雷;;结构仿生羟基磷灰石多孔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1年04期
12 杨进城;林骏;张余;尹庆水;;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体内成骨(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9期
13 朱凌云;王彦平;张红梅;;纳米磷酸盐/聚磷酸钙纤维/聚乳酸骨与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材料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4 刘继光;何立松;李慕勤;王静;万怡灶;;3种复合支架材料用于成骨细胞株体外复合培养的比较[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11年02期
15 张波;权毅;谢庆云;潘显明;伍红桦;赵凯敏;屈波;廖冬发;邓斌;;大鼠组织工程人工骨的体外动态灌注培养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5期
16 张永英;崔亚洲;周小艳;韩金祥;;牙本质基质蛋白1及其对骨形成的调控作用[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年09期
17 杨进城;林骏;张余;尹庆水;;复合顺铂珊瑚人工骨对骨巨细胞瘤作用的体内实验[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4期
18 井文森;张明华;于振涛;文艳华;姬振伟;;微弧氧化法制备微孔假体表面HA涂层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年04期
19 尚新华;周健;李全利;孙传锋;窦晓晨;;Gel-HA-M/PRP复合材料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年03期
20 谭羽莹;张舵;李玉新;孙颖;徐洋;李春;金洪娟;邵英;;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PLGA材料同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后相关生物学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波;周满;彭汝忠;曾金;马勇;廖晓玲;;纳米羟基磷灰石粉体制备工艺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2 毛钊;尹英;毛曦;储成林;;老年人牙周膜细胞附着于纳米-羟基磷灰石上的形态学观察[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茜;蔡洁明;;热触发自组装型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A];全国第三次牙体牙髓病学临床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贺盟;常春雨;彭娜;张俐娜;;纤维素/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膜的结构和性质[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辛剑宇;朴莹莹;张倩;李建树;;磷酸化环糊精凝胶诱导羟基磷灰石矿化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蒋笑;周大勇;朱蓓薇;;南极磷虾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六价铬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阮承祥;陈运法;谢裕生;;机械置换法在纳米羟基磷灰石制备中的应用[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侯惠娟;吴鹏;吴兰;;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用于去除水中刚果红[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徐赫;柏树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的体外相容性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10 曹艳平;郑修鹏;李博;冯西桥;;测量微/纳米纤维弹性模量的屈曲方法[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贵军;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锡锑复合乳液的制备、表征及其在透明隔热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陆洪彬;不锈钢表面高性能纳米防护涂层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任浩;纳米及表面吸附体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汪超;磁场中Ni-纳米Al_2O_3复合镀层制备及其电沉积机理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葛性波;纳米多孔金属薄膜的制备与电催化性能[D];山东大学;2011年
6 贾鑫;飞秒激光制备半导体表面纳米周期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唐玮;皮肤的纳米生物摩擦学行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张景红;人工影响天气纳米催化剂粉体的制备与成冰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何典;一维纳米功能材料的静电纺丝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赵立华;纳米尺度光波导及微结构若干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文胜;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复合人工椎板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2 朱丹琛;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作用下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合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沿林;羟基磷灰石的电子显微分析及纳米碳管的规模制备技术[D];浙江大学;2002年
4 朱美忠;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人工椎体的实验验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5 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刘杨;聚L-乳酸/聚L-乳酸接枝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接骨板的慢性毒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李延红;可降解聚乳酸/羟基磷灰石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8 杨晓庆;医用纳米TiO_2/HA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解宁;多孔双层仿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制备与表征[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天厚;羟基磷灰石颗粒大小对成牙本质细胞MDPC-23生长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玲;植入纳米骨与人骨融合[N];健康报;2003年
2 李正孝;今天de纳米[N];中国水运报;2002年
3 沈路涛 李斌;冷静对待纳米热[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4 方正博雅纳米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李正孝;今天,我们该怎么看待纳米[N];光明日报;2002年
5 曲炜;纳米 离我们有多远[N];光明日报;2002年
6 路涛 李斌;纳米未来不是梦[N];河南日报;2000年
7 北京大学方正博雅纳米技术工程中心李正孝博士;今天,我们该怎么看待纳米?[N];经济日报;2002年
8 马宏;纳米来了[N];科技日报;2000年
9 张晔 通讯员 罗静;别把纳米炒成“科学谎言”[N];科技日报;2004年
10 ;明察秋毫的纳米称应运尔生[N];人民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