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GLS/IL-12重组沙门菌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何永林  
【摘要】: 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目前全球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约为760万,70%以上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在我国肿瘤死亡已位居各类死因第一位,每年死于肿瘤的人数约150万。基因治疗是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继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目前,肿瘤的基因治疗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 课题设计构建了能分泌表达促凋亡因子(GLS)和免疫调节因子(白细胞介素-12)的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CE4.1-S9K/mIL-12,并构建了能将该质粒递送到肿瘤组织的重组沙门菌,在小鼠黑色素瘤模型上观察了局部注射和口服给予重组沙门菌的抗瘤作用。 第一部分人GLS活性肽和小鼠IL-12基因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CE4.1-S9K/mIL-12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构建能分泌表达人GLS活性肽和小鼠IL-12的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CE4.1-S9K/mIL-12,并检测其表达。 方法:将GLS分泌肽的编码序列加入到引物序列中,以含GLS基因(不含分泌肽)的质粒pZMO3为模板,采用PCR扩增出含分泌肽基因的人GLS活性肽基因。然后定向克隆入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CE4.1的多克隆位点,构建GLS活性肽的真核表达质粒pBudCE4.1-S9K,测序确认正确。将其转染细胞后,以反转录PCR(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将质粒pZMO2中的小鼠白细胞介素12(murine interleukin 12, mIL-12 )亚克隆到pBudCE4.1-S9K ,构建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CE4.1-S9K/mIL-12。转染细胞后,以RT-PCR, DOT-ELISA和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GLS和mIL-12的表达与分泌。 结果:成功扩增出含分泌肽编码序列的人GLS活性肽基因。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BudCE4.1-S9K经PCR,双酶切和双向测序鉴定基因序列完全正确。pBudCE4.1-S9K转染细胞,经RT-PCR扩增出特异性267bp左右的目的条带;经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到转染细胞内明显的棕黄色表达颗粒。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CE4.1-S9K/mIL-12转染细胞,经RT-PCR扩增出特异性267bp和1632bp左右的GLS基因和mIL-12基因条带;转染细胞上清中用ELISA试剂盒检测到mIL-12的分泌;转染细胞上清用DOT-ELISA检测出现明显的斑点。 结论:成功构建能分泌表达人GLS活性肽和小鼠IL-12的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CE4.1-S9K/mIL-12。 第二部分人GLS活性肽和小鼠IL-12基因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CE4.1-S9K/mIL-12的体外抗瘤效应 目的:检测人GLS活性肽和小鼠IL-12基因的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CE4.1-S9K/mIL-1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方法:将pBudCE4.1-S9K/mIL-12转染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先以RT-PCR检测肿瘤细胞内GLS的表达,然后采用MTT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Hoechst 33258,细胞坏死/凋亡/正常细胞鉴别试剂盒(AO/EB)染色观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用Annexin V-FITC和碘化丙啶双染检测细胞凋亡早期细胞膜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的数量。 结果:用RT-PCR检测到GLS在B16中表达的特异性条带。MTT法检测,GLS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达到34.27%。细胞转染48h,用Annexin V-FITC和碘化丙啶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pBudCE4.1-S9K/mIL-12质粒的肿瘤细胞处于凋亡期的比率为21.02%,比空质粒对照(凋亡率5.45% )增高了约15.57 %。转染pBudCE4.1-S9K/mIL-12的肿瘤细胞,72h后细胞出泡,细胞核浓缩,致密,碎块状,Hoechst 33258染色成亮蓝色,平均凋亡指数达31.40±4.01%;而空质粒对照细胞核形态正常,染色浅淡,凋亡指数为5.70±1.64%。转染后48小时和72小时,肿瘤细胞经AO/EB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区分正常细胞、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正常细胞被染成绿色,细胞与胞核形态正常。坏死细胞由于失去了核膜的完整性,细胞核被溴化乙锭染成红色。而凋亡细胞胞特有膜外翻、膜出泡、棒状或芽状突起等形态,细胞被染成橙色,核形态不规则。细胞凋亡率为32.80±4.83%。 结论:pBudCE4.1-S9K/mIL-12转染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第三部分携带人GLS活性肽和小鼠IL-12基因的重组沙门菌的构建 目的:构建携带人GLS活性肽与小鼠IL-12基因的重组沙门菌,并鉴定该重组菌向真核细胞递呈质粒的能力。 方法:制备沙门菌感受态,以电转化的方式将pBudCE4.1-S9K/mIL-12质粒转入细菌构建重组沙门菌,抽提质粒进行PCR鉴定重组菌;并在含Zeocin抗生素的低盐LB平板上反复传代培养,鉴定沙门菌携带质粒的稳定性。以相同方法构建含pBudCE4.1,pBudCE4.1-S9K,pBudCE4.1/mIL-12质粒的重组沙门菌作为动物实验对照菌。将质粒pEGFP-C1和pEGFP-C1/S9K转入沙门菌,然后感染小鼠巨噬细胞,通过RT-PCR和细胞荧光表达观察反映重组菌向真核细胞递呈质粒的能力。用pBudCE4.1-S9K重组沙门菌感染黑色素瘤细胞B16,48h后提取细胞总RNA,用RT-PCR法扩增GLS基因条带,了解沙门菌感染黑色素瘤细胞的能力。 结果:电转化方式可将pBudCE4.1-S9K/mIL-12导入沙门菌,该重组沙门菌能在含Zeocin抗生素的低盐LB平板生长和传代,抽提质粒鉴定出与GLS基因与mIL-12基因相符的目的条带。携带质粒的重组沙门菌在Zeocin抗生素的低盐LB平板传代培养至少15代。用含pEGFP-C1/S9K的重组沙门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48h后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表达,同时用RT-PCR法也扩增出267bp左右的基因条带。含pBudCE4.1-S9K重组沙门菌感染黑色素瘤细胞B16,用RT-PCR法也扩增出267bp左右的基因条带。 结论:成功构建含pBudCE4.1-S9K/mIL-12的重组沙门菌及含pBudCE4.1,pBudCE4.1-S9K,pBudCE4.1-mIL-12质粒的重组沙门菌。携带质粒的重组沙门菌能稳定传代15代。重组沙门菌能向小鼠巨噬细胞递呈携带基因。重组沙门菌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有一定的感染能力。 第四部分携带GLS与IL-12真核共表达质粒重组沙门菌局部注射抗肿瘤实验 目的:建立小鼠黑色素瘤模型,观察含pBudCE4.1-S9K/mIL-12的重组沙门菌局部瘤内注射的抗瘤效果。 方法:C57BL/6J纯系小鼠于前肢右侧腋下皮下接种肿瘤细胞B16,每鼠106细胞(0.1ml细胞悬液),待肿瘤长到1cm大小时,取瘤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确认肿瘤模型。以104/ml ,106/ml ,108/ml, 1010/ml瘤内注射0.1ml观测肿瘤生长情况,确定治疗剂量。以肿瘤接种后1,4,7,10天开始治疗,确定治疗起始时间。治疗分6组,分别用PBS,沙门菌,含pBudCE4.1 , pBudCE4.1-S9K , pBudCE4.1/mIL-12 ,pBudCE4.1-S9K/mIL-12质粒的重组沙门菌进行瘤内注射治疗,从肿瘤接种后1天开始治疗,每次0.1ml(108/ml),一周一次共4次。隔日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大小和观察带瘤存活期。取小鼠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IFN-γ和IL-12的变化。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病理变化。 结果:皮下接种B16细胞的C57BL/6J能形成肿瘤,病理检查可看到肿瘤组织间有大量的黑色素沉着。在104/ml ,106/ml ,108/ml重组菌治疗时肿瘤无明显的破溃,肿瘤抑制呈剂量依赖性,108/ml治疗剂量最明显。小鼠从接种肿瘤后1天开始治疗,效果最好。用含pBudCE4.1-S9K/mIL-12质粒的重组沙门菌以108/ml进行治疗,肿瘤生长受抑制,肿瘤大小明显小于同期的PBS对照组和单独的沙门菌组(p0.05);小鼠血清中的IL-12和IFN-γ升高(p0.05);肿瘤组织有坏死,细胞溶解,结构不清,可见到淋巴细胞的浸润。 结论:携带pBudCE4.1-S9K/mIL-12质粒的重组沙门菌瘤内注射对小鼠黑色素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第五部分口服给药观察GLS与IL-12真核共表达质粒重组沙门菌体内抗肿瘤效应 目的:探讨口服给予含pBudCE4.1-S9K/mIL-12质粒的重组沙门菌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抗瘤效果。 方法:C57BL/6J纯系小鼠于前肢右侧腋下皮下接种肿瘤细胞B16,每鼠106细胞(0.1ml细胞悬液),建立小鼠黑色素瘤模型。口服pEGFP-C1重组沙门菌,48小时后,解剖取出瘤体组织,固定,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表达情况了解沙门菌的肿瘤靶向性。治疗分6组,分别用PBS,沙门菌,含pBudCE4.1,pBudCE4.1-S9K,pBudCE4.1/mIL-12,pBudCE4.1-S9K/mIL-12质粒的重组沙门菌进行灌胃治疗,从接种肿瘤细胞即开始治疗,每次0.1ml(109/ml),每周一次,共4次。隔日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大小和带瘤存活期。取小鼠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IFN-γ和IL-12的变化。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病理变化。 结果:口服pEGFP-C1重组沙门菌48小时后,在肿瘤组织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与PBS组和沙门菌组相比,用pBudCE4.1-S9K/mIL-12重组沙门菌进行治疗,肿瘤生长受抑制,肿瘤体积较小(p0.05);小鼠血清中的IL-12和IFN-γ升高(p0.05);带瘤存活期延长;病理检测可见肿瘤组织有坏死和淋巴细胞的浸润。 结论:携带pBudCE4.1-S9K/mIL-12质粒的重组沙门菌口服治疗对小鼠黑色素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振东;吉尚志;杨宇;王静;;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沙门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方法的建立[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年04期
2 罗卫红;;PCR检测法在沙门菌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11期
3 李瑞;张丽娟;;一起志贺及沙门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年04期
4 王红;黄彦;唐振柱;李秀桂;孙贵娟;韦程媛;;2010年食物中毒及散发腹泻患者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2011年03期
5 王岚;贾华云;张林清;刘建琪;;能与沙门菌及O157诊断血清交叉凝集的细菌分离与鉴定[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8期
6 张培;于德宪;李曦;唐博恒;刘金华;王珊珊;刘建伟;苏建新;;广州市278例腹泻患者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1年04期
7 陈宗宁;胥琳琳;邵荣标;;哈夫尼亚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16期
8 茹淞;马红霞;徐勤伟;朱玉香;聂祯;;2007—2010年宁夏朝觐人群携带圣水的卫生细菌学检测[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年03期
9 董路宁;刘栓奎;吴静怡;李明;王黎;刘然;刘正祥;党荣理;;乌鲁木齐地区2010年腹泻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与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1年02期
10 伊怀文;黄吉城;李小波;相大鹏;张顺和;夏文英;;广东口岸入境废物原料病原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6期
11 武峪峰;;食物传染疾病:发病在上升吗?[J];临床荟萃;2011年14期
12 朱珠英;王晓红;张素燕;陈文善;周珊慧;;温州市龙湾区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1年08期
13 萧金长;;肇庆市鼎湖区2007—2009年市售熟肉制品卫生质量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1年03期
14 孟建彤;陈恒;苗艳芳;黎明;杨洋;张晓春;李涛;黄薇;;一起学校宋内志贺菌群体感染中荧光PCR辅助检测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6期
15 陈慧;黄序丹;李李;;鹿城区餐饮业现榨果蔬汁卫生状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1年07期
16 吕雪;杨敏;刘娟;;干鲜鱼腥草中挥发油抑菌作用的比较研究[J];抗感染药学;2011年03期
17 王敬辉;宋超;郭勇峰;杨宏;;2008—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1年17期
18 何景昆;张建设;林黎珍;张式金;;惠安县2007—2009年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19 宋超;王敬辉;简友平;高平;杨宏;王冰;;北京市西城区2008-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8期
20 杨慧;甘莉萍;陈应坚;金玉娟;;2003-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病原菌分析[J];疾病监测;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元兰;胡志德;孙懿;邓安梅;;颗粒溶素对白念珠菌感染宿主能力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纪金铃;崔恩博;郭桐生;王欢;陈素明;鲍春梅;曲芬;纪金铃;;10年间北京地区腹泻患者沙门菌亚型分布和耐药分析[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张兆敏;岳华;王晓佳;高艳;张斌;陈小飞;海泉;;乳鸽沙门菌性脑炎的诊断[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熊燕;陈智;齐小宝;徐小菊;龙一兵;;2001年武汉市健康人群携带沙门菌的调查及药敏试验报告[A];廿一世纪微生物学发展前沿与应用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陈燕;钱铮;陈波;谷明莉;吴传勇;蒋廷旺;周晔;蒋天舒;邓安梅;仲人前;;颗粒溶素对免疫细胞具有趋化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6 刘柳;潘志明;陈祥;张辉;张晓明;焦新安;;镁离子诱导裂解型沙门菌DNA疫苗运送系统的建立及初步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小春;;71962名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菌型分布动态[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李小春;;71962名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菌型分布动态[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江舟;李珍大;张小卫;范明;邵海枫;;4种氟喹诺酮类药对沙门菌、志贺菌的抗菌活性[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陈燕;周晔;陈波;蒋廷旺;吴传勇;邓安梅;仲人前;;单核细胞中颗粒溶素的免疫激活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永林;GLS/IL-12重组沙门菌抗肿瘤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2 卢佳;一、表达颗粒溶素的重组腺病毒基因治疗结核病小鼠模型 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2(ECSM2)的细胞定位及功能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白杨;表达幽门螺杆菌粘附素保守区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的构建及其免疫治疗作用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4 孙波;幽门螺杆菌多价口服核酸疫苗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杨春;GLS/IL-12重组耻垢分枝杆菌对小鼠结核病的治疗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6 冯晔;沙门菌各血清型基因组序列和致病性的比较[D];浙江大学;2009年
7 张黎;GLS/IL-12重组BCG的构建及其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世超;胃癌中GNLY和Foxp3的表达水平分析及临床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邱驰;影响食品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与风险分析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10 江中明;减毒沙门菌靶向介导TIP30和干扰素-γ基因抗头颈癌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泽波;伤寒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耐药监测、多重耐药主动外排基因acr的检测和表达与全基因序列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2 张军;表达人受精素β去整合素结构域的重组沙门菌疫苗株的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3 白薇;PCR-RDB方法检测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和沙门菌及初步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4 乔红伟;猪霍乱沙门菌疫苗株介导的猪瘟基因疫苗及实验免疫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3年
5 朱胜梅;环介导等温扩增同时检测沙门菌和志贺菌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6 陈武;沙门菌监测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7 张书梅;gyrB基因在沙门菌属分类鉴别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8 闵宏林;人颗粒溶素基因的cDNA克隆、表达与功能实验[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9 刘蓓蓓;沙门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D];扬州大学;2009年
10 钱(王争);人颗粒溶素的克隆表达、抗体制备及其临床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crAB主动外排系统致伤寒沙门菌耐药[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周欣;再说“病从口入”[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本报通讯员 黄显斌;七成腹泻无需服用抗生素[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4 吉林大学 沈景林;动物源性饲料的安全性及鉴定检测方法[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5 李沛;渴别喝生水 鲜别吃生鱼[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6 夏民安;切莫生吞蛇胆[N];大众卫生报;2005年
7 中国CDC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所 张伟;再渴也别喝生水 再鲜也别吃生鱼[N];健康报;2007年
8 王少琦;食源性致病原[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9 本报记者 陆学进 毛雨森;王广和:微观世界的执著追求者[N];南通日报;2006年
10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陈锦屏;治疗腹泻,别随意乱吃药[N];大众科技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