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生物碱抗结肠癌作用实验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黄连总碱和小檗碱对结肠癌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1.采用1-2 dimethylhydrazine (DMH)皮下注射(sc)+ 1%的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水溶液饮用诱导形成大鼠结肠癌模型。实验分6组:(1).模型组(DMH 40 mg/kg + DSS;(2).美洛昔康小剂量组(DMH+DSS+0.45 mg/kg);(3).美洛昔康大剂量组(DMH+DSS+1.35 mg/kg);(4).黄连总碱小剂量组(DMH+DSS+120 mg/kg);(5).黄连总碱大剂量组(DMH+DSS+360 mg/kg);(6).小檗碱组(DMH+DSS+100mg/kg)。每组各25只大鼠。观察各组药物对诱瘤后第10 wk大鼠结肠ACF数量、第20 wk对大鼠结肠癌的发生率及体重变化的影响。应用美蓝染色法观察ACF数量,HE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定性分析。
2.培养人结肠癌lovo细胞,给予不同浓度黄连总碱、小檗碱、美洛昔康和罗格列酮(10-6mol/l、10-5mol/l、10-4mol/l、10-3mol/l),作用细胞6 h、12 h和24 h后,应用四甲基谷氮蓝实验(MTT)观察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
3.培养人结肠癌lovo细胞,给予小檗碱(10-5 mol/l) +或不+ GW9662(10-7 mol/l)和罗格列酮(10-5 mol/l)+或不+ GW9662(10-7mol/l)分别作用24h后,应用MTT法观察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
4.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loymer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各用药组细胞COX-2、PPARγmRNA表达水平。
5.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用药组细胞COX-2、PPAR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1.黄连生物碱对DMH+DSS处理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黄连生物碱可以明显改善DMH+DSS诱癌过程中大鼠的恶液质状态,阻断体重减轻。
2.黄连生物碱对DMH+DSS诱导大鼠ACF的影响实验第10 wk,模型组大鼠诱导出ACF19.2±3.5,数量明显高于各药物干预组。黄连总碱大、小剂量组对ACF的形成呈现出剂量依赖性抑制(P0.05);与黄连总碱小剂量相当的小檗碱组ACF平均数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阳性对照美洛昔康大、小剂量组对ACF的形成也呈现出剂量依赖性抑制(P0.05);黄连大剂量组、美洛昔康大剂量组和小檗碱组组间比较ACF形成数量没有明显差异。
3.黄连生物碱对DMH+DSS诱导大鼠结肠癌的影响实验第20wk,模型组结肠癌发生率为80%,明显高于各药物干预组(P0.01);黄连总碱大小剂量组的诱癌率分别为33.3%、25%;与黄连总碱小剂量组相当的小檗碱组诱癌率与其相同为33.3%;阳性对照美洛昔康大小剂量组的诱癌率分别为40%、26.7%。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4.黄连生物碱对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与PPARγ、COX-2的关系
黄连总碱、小檗碱在浓度大于10-5mol/l,阳性对照药物罗格列酮在浓度大于10-5mol/l、美洛昔康在浓度大于10-4mol/l明显抑制lovo细胞增殖,诱导凋亡,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黄连总碱、小檗碱、美洛昔康和罗格列酮对lovo细胞作用24 h IC50分别为3.21±0.1μmol/l、2.83±0.2μmol/l、4.99±0.17μmol/l和3.14±0.135μmol/l。
PPARγ特异性阻断剂GW9662预处理细胞后,罗格列酮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1),但是对小檗碱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没有影响。小檗碱和罗格列酮能浓度依赖性地降低lovo细胞中COX-2和PPARγmNRA表达,对COX-2蛋白表达也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但是对PPARγ蛋白表达没有显著影响。PPARγ特异性阻断剂GW9662预处理细胞后,逆转了罗格列酮对COX-2 mRNA和蛋白的抑制表达作用。
结论:
1.黄连生物碱能抑制大鼠诱癌早期ACF的形成和肿瘤发生率。对DMH+DSS诱导的大鼠结肠癌有明显的化学预防作用。
2.黄连生物碱能抑制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诱导凋亡。与小檗碱和阳性药物比较黄连总碱作用最为明显,这可能与黄连总碱中含有其他生物碱有关。
3.PPARγ特异性阻断剂GW9662不能逆转小檗碱诱导lovo细胞凋亡的作用,提示小檗碱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PPARγ路径无关。
4.小檗碱能抑制lovo细胞中COX-2 mRNA、蛋白和PPARγmRNA的表达, GW9662不能阻断小檗碱对细胞中COX-2表达的影响,提示小檗碱的抗结肠癌作用中可能与通过非PPARγ路径调节COX-2表达有关,但具体机制待于深入研究。
|
|
|
|
1 |
叶富强,徐颂芬,陈蔚文,李茹柳,潘怀耿;黄连与茱萸配伍比例对黄连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0年05期 |
2 |
邹晨辉,申竹芳;黄连生物碱抗糖尿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4年11期 |
3 |
孙万晶;张玉杰;姚南;姜昊;汪祺;;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变化对黄连生物碱煎出及其对大鼠小肠吸收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22期 |
4 |
王道武;庞雪;赵全成;张龙;;黄连生物碱的反相高效液相-电喷雾离子阱串联质谱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
5 |
潘浪胜;吕秀阳;许海丹;吴平东;;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黄连生物碱与吴茱萸黄酮配伍时成分含量的变化[J];色谱;2006年02期 |
6 |
朱家颖;岑晓凤;陈星;李学刚;陈竹;何凤玲;李平;;黄连生物碱降糖活性协同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09期 |
7 |
侯宏;孙胜亮;黄静;叶小利;李学刚;李平;王小华;冯平;;黄连生物碱抗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年10期 |
8 |
张浩,陈炜,晁若冰,杨亮先,庄燕黎,李小华;黄连细胞二步法悬浮培养生产黄连生物碱类成分的探索[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9 |
侯宏;李学刚;李平;王小华;冯平;;黄连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及降脂作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10 |
叶富强,陈蔚文,李茹柳,徐颂芬,潘怀耿;黄连生物碱在小鼠胃粘膜的动态分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年11期 |
11 |
鲁传华,贾勇,张菊生,李全,何平笙;麻黄及黄连生物碱膜提取方法的研究[J];中成药;2002年04期 |
12 |
蒋可;高普;刘剑刚;杨斌;;麦冬和黄连组分配伍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J];中医杂志;2011年02期 |
13 |
乔梁,周洪雷,魏璐雪;高效毛细管电泳测定黄连配伍阿胶中黄连生物碱的含量[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14 |
戴开金,罗奇志,罗佳波,马安德,吴昭晖,谭晓梅;黄连药材及葛根芩连方中黄连生物碱毛细管电泳分析[J];中药材;2004年03期 |
15 |
李小军,方志先;恩施地产黄连生物碱含量的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1996年01期 |
16 |
桂双英;小儿止泻颗粒中黄连生物碱的含量测定[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1997年03期 |
17 |
崔蒙;近10年来中药实验方剂学研究文献分析(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年02期 |
18 |
尹泉植,刘晓芳,李九如;23种常用中药材杂质中泥砂量的考察[J];中国药事;1996年05期 |
19 |
韩生银,鲁凤兰;谈延缓衰老中药发展的量化研究[J];宁夏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20 |
李立军,再帕尔·阿不力孜,项贇,王爱国,冯孝章;黄连总碱的MS/MS及LC-MS/MS研究[J];质谱学报;2000年Z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