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MRS联合DCE-MRI在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1)探讨MR氢质子波谱(1H-MRS)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2)探讨1H-MRS敏感
性低的影响因素。材料和方法:38例乳腺肿瘤患者(全部病例均为未经治疗的乳腺原发病灶,有明显强化且经病理证实)分别行常规MRI平扫、DCE-MRI和1H-MRS检查。
采用GE 1.5T超导MR扫描仪和乳腺专用表面线圈。患者取俯卧位,双侧乳腺自然下垂,扫描中保持身体不动。常规MRI平扫采用以下序列:横断位T2WI压脂(STIR),横断位T1WI(FSE),矢状位T2WI饱和压脂(FSE)。
动态增强采用横断位LAVA序列行双乳扫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20ml,注射速率为2.5ml/s,对比剂注射前扫描一期作为蒙片,对比剂注射的同时开始扫描,连续无间隔扫描7~9期,单相采集时间为55秒。
所有病例均于增强扫描后采用单体素空间频谱点分辨自旋回波波谱法(SS-PRESS)行1H-MRS检查,选用显示病变最清晰层面做定位像,三维体素区体积不小于2.0cm3。
在AW4.1工作站上用Add/Sub软件将增强后每期图像与蒙片进行减影,对减影后的图像进行形态学分析及血液动力学分析。用3D-MIP和VR观察病灶周围有无扭曲、增粗血管影像。取病灶强化最明显区为感兴趣区(ROI),ROI大小为5~10mm2,用Functool功能软件对感兴趣区进行信号强度测量,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用Functool单体素波谱软件分析包自动进行频谱数据分析,主要观察有无胆碱峰的出现。
结果: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20例,良性肿瘤18例。20例乳腺癌动态增强扫描明显环状强化,其中2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缓慢上升型(I型),6例呈上升平台型(II型),12例呈快进快出型(III型);1H-MRS检查11例出现胆碱峰,浸润性导管癌8例,其中包括6例呈Ⅲ型曲线的病灶和2例呈Ⅱ型曲线的病灶,浸润性小叶癌3例,其中包括2例呈Ⅰ型曲线的病灶和1例呈Ⅱ型曲线的病灶。
18例良性肿瘤动态增强扫描明显结节状强化,其中12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I型,6例呈II型;1H-MRS检查3例出现胆碱峰,其中1例为纤维腺瘤伴双乳慢性乳腺炎,2例为青春期巨大纤维腺瘤,该3例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为Ⅱ型。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66.7%,准确性78.9%;胆碱峰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55.0%,特异性83.3%,准确性68.4%;二者相结合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66.7%,准确性84.2%。
结论:1H-MRS胆碱峰的检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病灶本身和技术等因素,胆碱峰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较低,1H-MRS与DCE-MRI相结合对病变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乳腺癌MRI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