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经鼻给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经鼻给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早期脑损伤的影响。
方法:
1.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备大鼠SAH模型。将48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ormal)组,SAH组,SAH术后经鼻给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 NS)组,SAH术后经鼻给rhGCSF组。
2.二次注血前后,行持续脑皮层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动态监测6h。二次注血后24h根据感觉、运动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皮层和海马CA1区形态学变化;观测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形态学变化并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BA管腔直径、周长和管腔横截面积;检测脑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干湿重法测脑含水量;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中AQP4的表达。
结果:
1.二次注血后,SAH组和SAH+NS组大鼠皮层rCBF发生显著而持久的下降,rhGCSF治疗组给药后迅速回升。
2.正常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为18分,SAH组和SAH+NS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rhGCSF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改善。
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H组和SAH+NS组大脑皮层和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显著减少、排列紊乱且形态异常;rhGCSF治疗组皮层及海马损伤明显减轻。
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H组和SAH+NS组BA管腔明显缩窄、管壁增厚,内皮细胞肿胀、部分脱落,血管外膜炎症细胞浸润;rhGCSF治疗组血管痉挛减轻,炎症浸润减轻。
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SOD活力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SAH组和SAH+N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SAH组和SAH+NS组比较,rhGCSF治疗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活力显著升高(P0.01)。
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H组和SAH+NS组脑含水量显著升高,与SAH组和SAH+NS组比较,rhGCSF治疗组脑含水量升高不明显。
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H组和SAH+NS组AQP4表达显著增强,尤以脑底部皮层区域最为显著。与SAH组和SAH+NS组比较,rhGCSF治疗组AQP4表达显著减少(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结论:经鼻靶向中枢给予rhGCSF能够抑制SAH后脑水肿和氧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部分缓解SAH后血管痉挛,对SAH后早期脑损伤有显著脑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