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治疗高尿酸血症UOX脂质纳米粒的初步研究

王娜  
【摘要】: 尿酸酶(Uricase, UOX)在嘌呤代谢途径中有重要的作用,它以分子氧作为受体催化尿酸的分解。大多数哺乳动物体内含有UOX,可将核酸组成单位中嘌呤核苷酸的代谢产物尿酸分解成溶解度比尿酸高的尿囊素;而人体内缺乏UOX,嘌呤分解代谢只能生成尿酸,随后尿酸经肾脏排泄,这就导致人体内血尿酸的浓度高于其他哺乳动物。当尿酸生成速度超过肾脏的排泄能力时,血浆尿酸水平会显著升高,造成高尿酸血症。UOX可以显著降低血浆中的尿酸水平,并可以治疗由高尿酸血症继发引起的痛风和肾脏疾病等。脂质纳米粒作为药物的载体,具有缓释性,靶向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本文制备了UOX脂质纳米粒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以期延长UOX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提高酶的活性,增加稳定性,降低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方法: 1.采用葡聚糖凝胶G-200层析柱分离脂质纳米粒与游离药物,用考马斯亮兰G-250染色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从而测定包封率。 2.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UOX脂质纳米粒。运用单因素设计,筛选UOX脂质纳米粒的最佳处方。 3.通过测定酶的活性,考察UOX脂质纳米粒和UOX的最适温度、最适pH值及米氏常数(Km)。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对含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空白脂质体、UOX脂质体以及UOX进行荧光扫描,考察UOX与膜的相互作用。 4.通过测定酶的活性,考察UOX脂质纳米粒和UOX的贮存稳定性、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抗胰酶水解能力和部分有机化合物对尿酸酶的酶活力的影响。 5.分别以UOX脂质纳米粒和UOX作为抗原免疫大鼠,制备抗UOX血清,通过ELISA法进行血清抗UOX抗体效价检测,比较大鼠体内的免疫原性。 6.采用次黄嘌呤500 mg/kg和氧嗪酸钾100 mg/kg构建大鼠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对UOX脂质纳米粒进行体内初步药效学研究。 结果: 1.采用葡聚糖凝胶G-200层析柱分离脂质纳米粒与游离药物。UOX的凝胶层析柱平均回收率为98.29%。表明该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专属性强,能准确测定UOX脂质纳米粒中UOX的含量及包封率。 2.优化工艺制备得到UOX脂质纳米粒的最佳处方为:醚水比为3:1;SPC:CH=1:1;投药量为2 mg。在最佳处方条件下,平均包封率为64.24%,平均粒径为206.73 nm,多分散系数为0.247,Zeta电位为-37.33 mV。 3.UOX脂质纳米粒与UOX的最适温度均为40℃,并且UOX脂质纳米粒的活性明显高于游离UOX。在最适温度下,UOX脂质纳米粒的最适pH值为8.0,而游离UOX的最适pH值为8.5,且UOX脂质纳米粒的活性明显高于游离UOX。UOX脂质纳米粒的Km低于游离UOX,说明UOX脂质纳米粒与底物之间的亲和力增加。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对含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空白脂质体、UOX脂质体以及UOX进行荧光扫描,结果表明UOX分子与FITC之间存在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因而UOX脂质纳米粒中UOX与脂质膜有相互作用。 4.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贮存稳定性、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抗胰酶水解能力和部分有机化合物对酶活力的影响方面,UOX脂质纳米粒的稳定性均明显高于UOX。 5.免疫原性实验结果表明,以UOX脂质纳米粒和UOX为抗原制备的大鼠抗血清效价分别为1: 500和1: 8000,说明UOX脂质纳米粒能有效降低免疫原性。 6.体内初步药效学实验表明,注射UOX脂质纳米粒后,尿酸从高浓度(489.61μmol/L)降到人的正常浓度(240μmol/L)时间低于3 h,然而在注射UOX后从高浓度降到人的正常浓度则多用了6 h。UOX脂质纳米粒抑制尿酸水平高达88.72%。在静脉注射UOX纳米粒后,尿酸水平在12 h时达到最低水平(55.24μmol/L),与此同时,UOX组降到189.94μmol/L,模型组则只降到271.67μmol/L。体内药效学研究表明在大鼠模型上UOX脂质纳米粒能更明显的降低尿酸水平。 结论: 本文成功制备了UOX脂质纳米粒,其包封率高,提高了酶的活性,增加了稳定性,降低了免疫原性,并在体内可以明显降低血尿酸的水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廖应熙,李泽辉;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与比较[J];天津药学;2003年04期
2 王学清,陈真,戴俊东,张涛,夏桂民,张强;不同助悬剂对环孢素A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纳米粒大鼠口服后体内相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3期
3 陈军,易以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胰岛素聚乳酸纳米粒中胰岛素的含量[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谭军;王小丽;刘美洲;曾昭武;张蕾;;阿奇霉素聚丁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粒的制备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J];中国医学工程;2007年10期
5 文爱东,陈江浩,吴道澄,赵磊;多柔比星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性分布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1年06期
6 张良珂,侯世祥,毛声俊,宋相容,陈彤;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年02期
7 张耕,易以木;苦参素磷脂纳米粒的研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年09期
8 张阳德,李浩,李玉坤,龚连生,黄秋,林孙颖,席浩;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体外杀伤肝癌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年09期
9 张阳德,席浩,翟登高,李浩,王荣兵,李玉坤,吴泽建,黄林;半乳糖化磁性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与阿霉素对大鼠的毒性比较[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年10期
10 张阳德,刘新生,张蕾,潘一峰,翟登高,张峰;纳米粒基因载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22期
11 董宝军,王常勇,郭希民,王荣祺,马海霞,董灵芝,范明;口服壳聚糖胰岛素纳米粒的制备及其降血糖作用研究(英文)[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12 杨彩哲,胡家露,徐梁,吴道澄,张学庸;胰岛素纳米粒对大鼠实验性糖尿病的降血糖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8期
13 何勤,张志荣,刘戟,徐超群;载TK基因聚丙交酯乙交酯纳米粒的性质及表达研究[J];药学学报;2004年04期
14 刘明星,董静,杨亚江,杨祥良,徐辉碧;雷公藤甲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毒性[J];药学学报;2004年07期
15 王玮,尹宗宁,李铜铃,李毓琦;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蚓激酶纳米粒的分离[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年02期
16 王华芳,胡豫,郑金娥,周薇,方峻;阿霉素纳米粒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DOX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3期
17 周旭,全东琴,崔光华,李前,袁海龙 ,高春生;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壳聚糖纳米粒初步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5年01期
18 王梓,栾洁,李长生,陆杨艳,夏强,顾宁;维甲酸纳米粒滴眼液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3期
19 柳时;徐喆;罗智;项光亚;;叶酸偶联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J];医药导报;2006年06期
20 李云让;欧阳五庆;;黄藤素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函;徐琳;朱光洁;董磊;张俊峰;高下;;聚乙酰亚胺纳米粒转染离体培养C57BL/6J小鼠耳蜗基底膜的实验研究[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马淑燕;欧阳五庆;刘玉梅;;硫酸长春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毒性研究[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邓联东;蔺晓娜;邢金峰;董岸杰;;聚乙二醇/聚氰基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载药纳米粒的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李树珍;欧阳五庆;;藤黄酸-聚乳酸纳米粒的研制及对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抑制作用[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裴澄;李晶明;孙乃学;;环孢霉素A纳米粒对体外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段友容;张志荣;;PELGE载药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侯静文;张妍婷;郭圣荣;刘黎;;酶催化合成两亲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b-聚酯及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8 段友容;朱思君;王庆瑞;刘洁;张志荣;;PELGE载药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张慧珠;张其清;;乙酰化普鲁兰多糖的合成、表征及其载药纳米粒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黄伟;崔光华;高钟镐;贺俊峰;周旭;;PicoGreen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载pDNA纳米粒中pDNA的包封率[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油酰壳聚糖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蒋丽琴;胆固醇基普鲁兰自组装纳米粒与肝癌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武敬亮;载阿霉素组氨酸修饰透明质酸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肿瘤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陈洁;马铃薯凝集素修饰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经鼻入脑的递药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名懋;选择性胆甾化壳聚糖衍生物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6 范辉;超分子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和基因协同给药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倩;油酰海藻酸纳米粒口服运送载体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李婧炜;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脑靶向功能肽及其修饰纳米粒的脑内递药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张玮;基于微针给药的靶向黑素细胞抗色素沉着纳米粒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10 张雪琼;羧甲基壳聚糖智能释药肝靶向纳米传递系统的构建与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生;载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载体的制备和转染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佟媛;载银杏内酯A纳米粒的制备与理化性质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郭妍;纳米生物技术治疗肝癌:p53-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和转染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4 王娜;治疗高尿酸血症UOX脂质纳米粒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5 张庆莲;米托蒽醌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和细胞摄取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吉顺莉;紫杉醇PLGA口服纳米粒的制备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7 王同力;Tf-BCNU-PLGA纳米粒制备及其对鼠C6胶质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8 蒋妮;三种齐墩果酸纳米粒的制备及质量评价[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9 乔伟立;用于两种药物控制释放的纳米粒/静电纺丝复合纤维给药系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应晓英;纳米粒载体与A549肺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体内药效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纪小龙;纳米技术在开拓新药中应用前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2 ;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在移植性肝癌模型中的磁靶向性[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记者 白毅;复合物纳米粒可作为胰岛素口服给药新载体[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刘云涛;DDS研发 唱响制剂时代主旋律[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甘勇 林艳琼 陈庆华;微粒系统用于眼用制剂成新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李悦恒张勇;纳米技术广泛用于眼部给药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徐兰山阮湘华;纳米生物:创新在起跑线[N];科技日报;2008年
8 张中桥;四医大西京医院发现纳米粒可作 VEG F基因载体[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平其能;纳米药物制剂的现状与未来[N];中国医药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刘云涛;前沿 创新 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