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p53基因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的基础研究

唐艳  
【摘要】: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而居第二位。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热疗等。基因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基因载体问题是其发展的瓶颈。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转染载体可实现安全、高效及靶向性的基因转染。本文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的转染效率并探讨wtp53基因对HeLa细胞的作用效果。 第一部分微泡浓度对HeLa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一定超声强度作用下,微泡浓度对HeLa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以期得到最优的超声微泡参数组合,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方法:将HeLa细胞分为8个实验组,分别加入1%、5%、10%、20%的微泡浓度,每种微泡浓度分别给予0.5W/cm2,30s和0.75W/cm2,30s两种不同强度的超声辐照, MTT法检测不同超声微泡浓度对HeLa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 结果:超声辐照0.5 W/cm2,30s时,1%、5%、10%、20%的微泡浓度所对应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4.25±0.76)%、(86.78±0.87)%、(82.41±1.81)%、(62.72±1.71)%;超声辐照0.75 W/cm2,30s时,1%、5%、10%、20%的微泡浓度所对应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2.59±1.32)%、(84.00±0.69)%、(75.74±0.44)%、(59.35±0.58)%。 结论:超声微泡联合作用对HeLa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微泡浓度的增大,超声强度的增加,对细胞的杀伤力明显增强。为了提高基因转染效率,在不明显影响细胞生长活性的前提下,我们选择0.5 W/cm2,30s的超声辐照,10%的微泡浓度作为后续基因转染实验的条件。 第二部分超声微泡介导p53基因转染HeLa细胞与传统转染方法效率的比较 目的:以第一部分所筛选出的超声微泡优化参数为实验条件,即0.5W/cm2,30s的超声辐照,10%微泡浓度,对宫颈癌HeLa细胞进行p53基因转染,并与传统的脂质体转染方法进行转染效率的比较。 方法:将HeLa细胞分为5组,以不同方法转染p53基因:A.质粒组;B.质粒+超声组;C.质粒+超声+微泡组;D.质粒+脂质体组;E.空白对照组。培养24-48h后,用荧光显微镜下细胞计数的方式比较各组的转染效率,RT-PCR对p53 mRNA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1.荧光显微镜下C组和D组均见较多明亮的绿色荧光细胞,两组转染率相比,C组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仅见极少量荧光细胞,A组和E组几乎见不到荧光细胞。 2. RT-PCR显示C组和D组可见明亮的特异性p53电泳条带,C组的p53/β-actin光密度比值较D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未检测到相应电泳条带。 结论:适当浓度的微泡造影剂联合优化的超声辐照可有效地介导外源性p53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其转染效率高于传统的脂质体转染方法。超声微泡作为一种新型的转染载体,可实现较为高效的基因转染。 第三部分不同方式转染p53基因后对HeLa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方式转染wtp53基因后,对HeLa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 方法:将HeLa细胞分为5组,以不同方法进行wtp53基因转染:A.质粒组;B.质粒+超声组;C.质粒+超声+微泡组;D.质粒+脂质体组;E.空白对照组。培养24-48h后, MTT法检测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结果: 1. MTT检测显示转染后24、48、72、96 h,各组细胞的增殖均受到抑制,其中质粒+超声+微泡组细胞受抑制程度最明显,且随时间延长,抑制率逐渐增大。 2.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组和D组进入G1期的细胞明显增多,G2期的细胞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C组与D组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转染wtp53对HeLa细胞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超声微泡介导转染所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程度最明显;质粒+超声+微泡、质粒+脂质体两种转染方式均可引起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出现明显的G1期阻滞,进而抑制了细胞的增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应征;鲁翠涛;;超声微泡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应用进展[J];药学学报;2007年02期
2 史京萍,王建华,李肖蓉,邵力正,张斌,卢春,吴文溪;超声介导自制白蛋白微泡和声诺维对体外报告基因转染效率的比较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3 丛阳;方平;;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载体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年11期
4 王磊;邱逦;;超声空化效应在治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4期
5 赵金花;惠春;陈亚珠;;超声微泡造影剂的发展及最新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6 李肖蓉,邵力正,钱大钧;经静脉新型白蛋白微泡心肌声学造影的实验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年04期
7 罗亮,李丽君,程永清,张雪娇,王一礼;多聚体超声造影剂微泡携带DNA能力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4期
8 张群霞,王志刚,冉海涛,孙建明,赵建农,郭大静,宋烈军;超声微泡介导VEGF基因治疗下肢血管闭塞[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4期
9 黄瑛,吕夕明,孙海燕,黄品同,黄福光;微泡型多囊肝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年04期
10 全冠民;应用CO_2微泡增强的B超检查腺瘤性增生灶中的肝细胞癌[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4年03期
11 夏红梅,高云华,卞爱娜,谭开彬,刘平,刘政;亲血栓性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实验初步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年11期
12 逯敏飞,程永清,李丽君,罗亮;微泡超声造影剂:一种新型的药物靶向载体[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4期
13 魏芅;谢志行;;带球壳微泡和空化气泡的超声特性研究[J];声学技术;2007年03期
14 李娜;;高分子材料超声对比剂的制备及显影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16期
15 罗支农,周姝,陈薏兰,郭会平,李晖,罗思英;手振微泡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的临床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7年05期
16 王志刚,凌智瑜,冉海涛,任红,黄爱龙,黄晶,刘杞,赵春景,唐海林,宫琳,蒲世玉,彭明利,钱妍;超声微泡造影剂对心肌组织的生物学效应及介导VEGF基因转染大鼠心肌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年06期
17 卞爱娜,高云华,谭开彬,刘平,曾功君,张馨,刘政;免疫脂质体微泡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03期
18 卞爱娜,高云华,谭开彬,刘平,曾功君,张馨,刘政,高会广;人肝癌靶向脂质体微泡造影剂的鉴定及免疫学性质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年09期
19 尚飞,陈芳晓;注射用超声显影微泡(囊)的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05年01期
20 陈爱华!650011;心肌声学造影与二次谐波技术[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露;严飞;靳巧峰;陈娟娟;杨伟;郑海荣;;超声联合微泡-脂质体增加细胞对量子点的摄取[A];中国声学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张群霞;王志刚;冉海涛;郑元义;李晓东;卢岷;;超声破坏微泡对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影响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3 陈茜;周青;汪迎晖;王潇;郭瑞强;;携抗ICAM-1抗体的Sono Vue微泡造影剂靶向识别受损内皮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4 修建成;区文超;查道刚;宾建平;刘伊丽;;白蛋白微泡空化造成大鼠微血管损伤的超声阈值[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5 张群霞;王志刚;冉海涛;李晓东;郑元义;景香香;;不同超声强度及微泡对基因和组织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张群霞;王志刚;冉海涛;郑元义;李晓东;卢岷;;超声破坏微泡对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影响的研究[A];2005年全国超声医学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杨伟;严飞;靳巧锋;陈娟娟;李露;郑海荣;;淋巴细胞靶向微泡造影剂的体外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陈茜;周青;汪迎晖;王潇;郭瑞强;;携抗ICAM-1抗体的SonoVue微泡造影剂靶向识别受损内皮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钟世根;王志刚;张群霞;骆杰;张辉;;载10-HCPT靶向脂质微泡的制备及体外寻靶能力实验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卞叶萍;李鹏;童嘉毅;陈龙;王庆捷;沈祥波;宋佳贤;;超声联合一氧化氮微泡体外干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性的研究[A];中国微循环学会2011年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皋月娟;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阻断肝脏和肝肿瘤微循环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2 胡敏;超声微泡介导基因转染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修建成;微泡空化对大鼠微血管组织结构的影响及其意义[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4 王冬;纳米级微泡增强乳腺肿瘤显像效果及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效果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5 区文超;脂质微泡的制备及血小板受体靶向微泡构建的初步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6 吴宏;超声作用茂金属聚乙烯及其共混体系流变行为及结构与性能的演变[D];四川大学;2004年
7 郭冬平;超声/微泡法介导外源性基因在细胞系和动物体内定向性表达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8 王兴华;超声及微泡造影剂介导质粒GFP转染小鼠骨骼肌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9 吴爵非;携VCAM-1单抗磁性靶向微泡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炎症[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10 张波;一种新型基因载体—纳米级超声微泡的制备及其介导PNP/Fludarabine自杀基因系统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艳;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p53基因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的基础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2 韩楠;超声破坏微泡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3 杨燕;携pDsRed2-N1-CD/UPRT融合基因的超声微泡对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赵洋;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抑制兔VX_2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5 童林艳;微泡造影剂开放血脑屏障和转基因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6 黄鹏宇;纳米微泡与SonoVue微泡的超声造影对比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靶向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黄泽君;超声辐照载诺帝脂质微泡抗兔VX2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8 张雪娇;包膜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9 胡广全;携带RGD环寡肽序列靶向超声微泡结合对比超声评价动脉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10 赵敏;L-Selectin靶向微泡声学特性的初步实验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连荣;“纳米微泡”原理挑战交叉学科[N];大众科技报;2004年
2 韩彬 通讯员 韩建栋 祁双虎;微泡技术:杀入市场的黑马[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唐爱平实习生 龚卓 通讯员 张莉;三一研制成世界首台高效微泡沥青砂浆车[N];湖南日报;2007年
4 赵碧君;三一重工研制成高效微泡沥青砂浆车[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邓常青夏天;三一重工创新产品成功应用[N];证券时报;2007年
6 ;前景诱人的治疗性超声[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7 汪炳青 周李帅;矿大副校长荣获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N];中华新闻报;2008年
8 伍振;京津城际轨道施工创造三项全国记录[N];中国质量报;2007年
9 ;治疗性超声前景光明[N];中国医药报;2002年
10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胸外科 陆建平;使用雾化吸入法治呼吸道病[N];健康时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