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行为及社会特征的中医健康心理学研究

李家伟  
【摘要】:糖尿病为西医病名,属中医“消渴”范畴。2010年调查显示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达9240万例,居全球之首。在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则是发病率最高(超过90%),其并发症或伴发症也非常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经济负担影响巨大,因此本文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2型糖尿病是一种致病因素复杂的终身性疾病,因此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需要结合非药物的干预措施。中医健康心理学思想已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没有构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健康心理学思想也散载于中医各类古籍医案中。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并以中医健康心理学视角研究2型糖尿病非药物干预。 目的 ①梳理中医健康心理学理论,为T2DM患者心理、行为及社会特征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开发基于中医健康心理学的T2DM患者研究量表。 ②通过调查,掌握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患病前生活行为与患病后躯体症状之间的关联;研究患病后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及其社会网络特征,并分析社会因素对T2DM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③制定基于中医健康心理学视角的干预措施,为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提供参考。 方法 ①文献法:通过文献收集与研究,分析国内外有关2型糖尿病的研究成果,为调查表的制定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②专家咨询法:对糖尿病专家和卫生统计专家进行咨询,借助其专业知识与经验,保证研究质量,提升研究水平。 ③问卷调查法:在参考其他相关量表的基础上自编调查量表,以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行为及社会特征。 ④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应用因子分析(包括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结果 ①T2DM患者心理障碍现象总体平均发生率为54.7%.在调查的21项心理障碍指标中,主要表现在担忧病情恶化(91.4%)、失眠多梦(90.3%)、恐惧并发症(89.2%)、心情悲伤(80.2%)等,还伴有明显的认知障碍。 ②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将T2DM患者的21个调查指标降维处理为六个因子:“悲”、“忧”、“怒””、“内疚感”、“认知障碍”以及“自暴自弃”等因子,其中18个指标因子负荷大于0.5,六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71%. ③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发现T2DM患者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72. ④在调查对象中,有41.0%的调查对象喜欢吃甜食;38.5的人喜欢吃麻辣咸味偏重的食物;22.6%的人不喜欢吃水果蔬菜;喜欢吃零食的群体占28.4%;20.1%的人喜欢吃得过饱;三餐无规律的有8.6%;有19.8%的人在外就餐比较多;中度和重度以上的吸烟者占19.5%;喜好饮酒的人占13.6%;不做家务或很少做的占24.1%;很少体育锻炼的占30.2%,41.7%的人工作中的体力活动很少;有37.0%的日常作息无规律,存在睡眠障碍的有44.2%. ⑤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发现,“饮食不节”、“不良嗜好”、“运动不足”以及“起居失宜”等四个外生潜变量与糖尿病发病(内生潜变量)存在显著性因果关系(P0.05),并且通过SEM的拟合度检验可知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测量外生潜变量的15个测量指标,其负荷大多大于0.5(其中只有三个指标负荷小于0.5);在内生潜变量(糖尿病发病)的4个测量指标则均为显著,且系数均大于0.5,说明生活行为与糖尿病发病存在显著性因果关系。 ⑥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本次调查的T2DM患者样本群体中,主观支持得分平均为22.54分(占该项总体的70.4%);社会客观支持平均为15.55分(占该项总体的70.7%);对支持的利用度平均为8.10分(占该项总体的67.5%)。该患者群体与国内常模在总社会支持和主观社会支持两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9和0.07),但社会客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 ⑦在社会网络特征调查中,调查对象网络规模为16.85人;以四分等级评价,该群体网络关系密度平均为2.65,网络成员职业异质性为1.75,网络相对地位自我评价为2.21,网络成员互动为2.11,网络成员信任为3.14。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可知,社会网络对T2DM患者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影响的回归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解释力度(R2)分别为0.117和0.186,说明社会网络回归模型对患者身心健康具有一定解释能力。 讨论 ①T2DM患者心理障碍客观存在,并表现为六种类型,应高度重视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干预治疗。 ②T2DM患者身心健康存在密切联系,两者相互影响,可互为因果,因此治疗应注重身心同治,以提高疗效。 ③不良生活行为与糖尿病发病存在关联,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健康生活行为的宣传,改变民众不良生活行为和方式,促进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④提高高危人群糖尿病防范意识,在无症状情况下也不能掉以轻心,坚持定期健康体检,加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⑤完善社会支持网络,改善患者社会支持的主客观体验,提高患者支持利用度,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⑥社会网络对T2DM患者身心健康存在肯定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郝丽,刘乐平;健康心理学研究与数据挖掘[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3期
2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稿约[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3 春木丰;健康心理学与养生学[J];保健医苑;2002年01期
4 段建勋;;《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编委工作会议在黑龙江鹤岗市召开[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0期
5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6 段淑贞;;健康心理学[J];心理科学进展;1984年01期
7 李兆健;德则能润身——儒家养心学说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04年03期
8 张世彤,李焰;健康心理学研究的多元解析方法[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3期
9 雪莱 E·泰勒;杨琴珠;;健康心理学的学科和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1992年01期
10 ;走向21世纪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年01期
11 李兆健;佛家气功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年12期
12 徐慊;郑日昌;;国外复原力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06期
13 李静音;;浅谈儒家思想与健康心理护理[J];家庭护士;2008年08期
14 许梦娟;;科学运用健康心理学 深化预防医学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11期
15 燕国材;张人骏;;我国古代健康心理学思想初探[J];中国健康教育;1991年04期
16 蒙衡,吴汉荣,王礼桂;《健康心理学》互动式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2期
17 孔祥军;杨昭宁;李惠萍;;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防御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1期
18 李妲;王亮;张素英;李全开;;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4期
19 朱小茼;;华北煤炭医学院心理学系对赴汶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举办培训班[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7期
20 杨红军;钟世煌;;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容;;成长关键期的体重增长速度对2型糖尿病发病影响的综述[A];优质乳品与婴幼儿健康:挑战和解决方案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慧琪;刘丹丹;刘奔;孟秀香;苏本利;;尾加压素2基因多态性与伴高血压的糖尿病发病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王薇;赵冬;刘静;孙佳艺;王淼;刘军;秦兰萍;李岩;;多省市队列人群甘油三酯水平的变化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騳;唐渊;;IL-6异常表达在Ⅱ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A];第十届全国抗炎免疫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刘宋芳;任艳;;炎症因子IL-6、TNF-α与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性的系统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李秀芬;;肝癌肝移植患者心理特征及护理[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欧阳桂芳;爰列敏;;血液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高文美;;手术室医护人员对围手术期患者心理护理[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杨艳;冯云;;老年结肠癌造口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刘福源;;健康心理学——老年人的心理健康[A];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三届老年保健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家伟;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行为及社会特征的中医健康心理学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米生权;中国成人个体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3 贾洪霞;2型糖尿病发病与治疗中IGF2BP2基因的多态性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4 付朝伟;农村社区成人2型糖尿病(德清队列)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张琳琳;国有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欧阳建;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小鼠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7 丁国莲;宫内高糖环境对子代亲源性基因印记的影响及其遗传效应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凌雁;SLC6A20及GCK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钱云;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10 伍晓盼;1.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遗传学研究 2.ApoM基因及KIAA0350基因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冀博文;开郁清热方对OLETF大鼠糖尿病发病的干预作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陈小娟;趋化因子MCP-1、MIP-1α、MIP-1β在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陈冠军;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妊娠期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敲低对ERK磷酸化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4 陈智慧;《黄帝内经》中健康心理学思想的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朝明;初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凤美;论老子的健康心理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殿江;中国成人吸烟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前瞻性研究及吸烟与自杀死亡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8 陈瑶;临床患者心理干预模式及其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杨辉;SARS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护理干预探索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10 窦昊颖;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心理及胰岛素敏感性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隗晨雪;青少年糖尿病发病呈上升趋势[N];北京社区报;2010年
2 记者 冯立中 通讯员 朱沛炎;基因多态性或增糖尿病发病风险[N];健康报;2011年
3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燕国材;健康心理学助你走好人生路[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胥晓琦;心理学在我国医学领域将扮演重要角色[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丽江永胜县星湖中学 史记孝;感话“压弹”[N];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
6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陈宏;构建和谐环境 解决教师心理危机[N];光明日报;2008年
7 王 海;患者心理影响药效[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8 衣晓峰;脊髓损伤患者心理疏导有讲究[N];健康报;2008年
9 何裕民;圆桌诊疗:打破癌症患者心理枷锁[N];大众卫生报;2007年
10 王红;洞悉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