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行为及社会特征的中医健康心理学研究
【摘要】:糖尿病为西医病名,属中医“消渴”范畴。2010年调查显示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达9240万例,居全球之首。在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则是发病率最高(超过90%),其并发症或伴发症也非常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经济负担影响巨大,因此本文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2型糖尿病是一种致病因素复杂的终身性疾病,因此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需要结合非药物的干预措施。中医健康心理学思想已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没有构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健康心理学思想也散载于中医各类古籍医案中。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并以中医健康心理学视角研究2型糖尿病非药物干预。
目的
①梳理中医健康心理学理论,为T2DM患者心理、行为及社会特征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开发基于中医健康心理学的T2DM患者研究量表。
②通过调查,掌握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患病前生活行为与患病后躯体症状之间的关联;研究患病后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及其社会网络特征,并分析社会因素对T2DM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③制定基于中医健康心理学视角的干预措施,为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提供参考。
方法
①文献法:通过文献收集与研究,分析国内外有关2型糖尿病的研究成果,为调查表的制定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②专家咨询法:对糖尿病专家和卫生统计专家进行咨询,借助其专业知识与经验,保证研究质量,提升研究水平。
③问卷调查法:在参考其他相关量表的基础上自编调查量表,以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行为及社会特征。
④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应用因子分析(包括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结果
①T2DM患者心理障碍现象总体平均发生率为54.7%.在调查的21项心理障碍指标中,主要表现在担忧病情恶化(91.4%)、失眠多梦(90.3%)、恐惧并发症(89.2%)、心情悲伤(80.2%)等,还伴有明显的认知障碍。
②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将T2DM患者的21个调查指标降维处理为六个因子:“悲”、“忧”、“怒””、“内疚感”、“认知障碍”以及“自暴自弃”等因子,其中18个指标因子负荷大于0.5,六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71%.
③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发现T2DM患者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72.
④在调查对象中,有41.0%的调查对象喜欢吃甜食;38.5的人喜欢吃麻辣咸味偏重的食物;22.6%的人不喜欢吃水果蔬菜;喜欢吃零食的群体占28.4%;20.1%的人喜欢吃得过饱;三餐无规律的有8.6%;有19.8%的人在外就餐比较多;中度和重度以上的吸烟者占19.5%;喜好饮酒的人占13.6%;不做家务或很少做的占24.1%;很少体育锻炼的占30.2%,41.7%的人工作中的体力活动很少;有37.0%的日常作息无规律,存在睡眠障碍的有44.2%.
⑤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发现,“饮食不节”、“不良嗜好”、“运动不足”以及“起居失宜”等四个外生潜变量与糖尿病发病(内生潜变量)存在显著性因果关系(P0.05),并且通过SEM的拟合度检验可知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测量外生潜变量的15个测量指标,其负荷大多大于0.5(其中只有三个指标负荷小于0.5);在内生潜变量(糖尿病发病)的4个测量指标则均为显著,且系数均大于0.5,说明生活行为与糖尿病发病存在显著性因果关系。
⑥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本次调查的T2DM患者样本群体中,主观支持得分平均为22.54分(占该项总体的70.4%);社会客观支持平均为15.55分(占该项总体的70.7%);对支持的利用度平均为8.10分(占该项总体的67.5%)。该患者群体与国内常模在总社会支持和主观社会支持两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9和0.07),但社会客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
⑦在社会网络特征调查中,调查对象网络规模为16.85人;以四分等级评价,该群体网络关系密度平均为2.65,网络成员职业异质性为1.75,网络相对地位自我评价为2.21,网络成员互动为2.11,网络成员信任为3.14。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可知,社会网络对T2DM患者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影响的回归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解释力度(R2)分别为0.117和0.186,说明社会网络回归模型对患者身心健康具有一定解释能力。
讨论
①T2DM患者心理障碍客观存在,并表现为六种类型,应高度重视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干预治疗。
②T2DM患者身心健康存在密切联系,两者相互影响,可互为因果,因此治疗应注重身心同治,以提高疗效。
③不良生活行为与糖尿病发病存在关联,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健康生活行为的宣传,改变民众不良生活行为和方式,促进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④提高高危人群糖尿病防范意识,在无症状情况下也不能掉以轻心,坚持定期健康体检,加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⑤完善社会支持网络,改善患者社会支持的主客观体验,提高患者支持利用度,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⑥社会网络对T2DM患者身心健康存在肯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