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胆子内生真菌及其活性菌株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林产业结构的调整,毁林开荒种植经济果林活动日益频繁,药用植物资源日益枯竭,从药用化合物的传统来源(如植物)中获得有效化合物变得越来越困难,而植物内生真菌可以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生物活性物质,且生长速度快、易工业化生产,因此,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中获取有效化学成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对广西南宁市郊老虎岭野生鸦胆子的内生真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高活性拮抗菌株的分离、筛选、鉴定,发酵工艺优化、胞外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研究以及胞内抑菌成分分离鉴定等研究,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鸦胆子内生真菌的分离和活性菌株的筛选。
从鸦胆子的根、茎、叶和果实器官共分离到83株内生真菌菌株,其中茎部得到34株内生真菌;叶部得到32株内生真菌;根部得到18株内生真菌;果实部分得到2株内生真菌。已鉴定的73株内生真菌分属于5目6科12属。活性试验结果:14株内生真菌对1种以上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活性;9株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对至少1种以上细菌有抑制作用。其中,YJ-17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较强。
(2)YJ-17菌株的菌种鉴定。
通过BLAST分析YJ-17菌株的28S rRNA序列。同源性检索发现,YJ-17菌株与NCBI数据库中的其它拟茎点霉属真菌最接近,相似性为≥98%。在系统发育树中,YJ-17菌株与多株拟茎点霉属真菌在同一分支上。根据经典的菌丝体、菌落、载孢体以及甲乙两种分生孢子等的形态学特征观察,结合相关文献的描述,以及28S rRNA序列分析判定YJ-17菌株为拟茎点霉属真菌(Phomopsis sp.)。而目前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上的拟茎点霉的ITS序列均无登录,也未见相关文献对苦木科鸦胆子属的拟茎点霉进行过描述和报道,而与报道的臭椿属两种拟茎点霉在甲型分生孢子形态、大小方面有显著差异,故初步判断YJ-17菌株为一新菌种,拟将其命名为鸦胆子拟茎点霉(Phomopsis bruceae Z.N.LiangK.P.Lai, sp. nov。
(3)YJ-17菌株发酵工艺优化
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拟合出YJ-17菌株菌丝干重与玉米粉等各营养因子的二次回归模型,并推算出各营养因子的较佳水平值,具体为玉米粉35.5g.L-1、葡萄糖16.8g.L-1、硝酸钾1.61g·L-1、无机盐1.58g.L-1。依据回归模型得出响应值的最大预测值为Y1=1.58g。将优化培养基配方与原始发酵培养基相比,YJ-17菌株菌丝生长量增长了48.45%。另通过此试验,获得温度等各自变量的较佳水平值,其分别为温度26.2℃、发酵时间131.8h、接种量0.02.2%。根据回归模型解算出响应值的最大预测值为Y1=1.58g。把优化发酵条件与原始发酵条件相比,YJ-17菌株菌丝体干重达到了1.54g,增长了16.29%。
(4)YJ-17菌株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效果和成分鉴定
YJ-17菌株挥发物对14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YJ-17菌株挥发物对柑桔青霉、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水稻纹枯病均具有很好的杀菌活性,达70%以上。活性炭对YJ-17菌株挥发性物质的抑菌作用有影响,其可以吸附YJ-17菌株挥发性物质的部分组分,以致挥发物的抑菌活性减弱,但部分未被吸附的挥发物仍然起抑菌作用,使得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及色素的生成受抑制。对YJ-17菌株所产挥发性物质进行了部分鉴定,其中3-环己烯-1-醇的百分含量最大,分别具杀虫、抑菌、消炎等作用的有β-水芹烯、萜品醇和侧柏酮等。
(5)YJ-17菌株胞内成分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YJ-17菌株的胞内成分,经过提取、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DEPT和EI-MS波谱技术分析,对这7种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解析。得出以下物质:(Ⅰ)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Ⅱ)5α,8α-环二氧-24(s)-甲基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Ⅲ)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Ⅳ)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
|
|
|
|
1 |
郭良栋;;内生真菌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
2 |
张琦;严铸云;汪杨丽;陈新;万德光;;家种和野生丹参内生真菌初步比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祝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成立二十周年[C];2008年 |
3 |
陈法军;黄永青;叶万辉;;内生真菌及其意义[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
4 |
严铸云;戴国君;马云桐;张琦;陈新;万德光;;丹参内生真菌与其有效成分的相关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5 |
陈鹊;魏超;吴卫;;药用新资源—内生真菌[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6 |
陆涛;高龙;纪燕玲;王志伟;;温度处理对鹅观草种子内生真菌垂直传播能力的影响[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7 |
张猛;;小麦和玉米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8 |
陈贤兴;陈析丰;南旭阳;何献武;;喜树果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
9 |
杨民和;王国红;;茶树内生真菌资源及其利用潜力[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10 |
严铸云;郭晓恒;宋杰;;濒危中药替代品的新资源——内生真菌[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祝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成立二十周年[C];200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