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小鼠烫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TGF-β1/Smads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基于美洲大蠊提取物具有促进组织修复作用的研究基础,筛选美洲大蠊抗烫伤作用有效部位,观察有效部位对小鼠烫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探讨其抗烫伤作用的TGF-β1/Smads信号转导机制,进一步揭示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抗烫伤作用及物质基础。方法:(1)有效部位筛选研究:系统溶剂提取法制备美洲大蠊各部位药物,以小鼠烫伤模型为载体,通过测定创面愈合率、血清TGF-β1、IL-6含量,筛选美洲大蠊抗烫伤作用有效部位。(2)美洲大蠊水提取物抗烫伤作用的验证实验研究:取健康ICR雌性小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康复新液组、美洲大蠊水提取物低(0.327 g/kg)、中(0.490 g/kg)、高(0.653 g/kg)剂量组,采用82±2℃砝码烫伤小鼠背部脱毛区皮肤制备模型,观察药物外用5、10d对烫伤创面愈合率的影响,同时进行烫伤创面皮肤组织病理检查。(3)药物抗烫伤作用机制研究:①LISA法测定烫伤小鼠血清TGF-β1、IL-6含量,及皮肤组织bFGF、EGF含量,碱水解法测定烫伤小鼠皮肤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生化法测定血清SOD活力、MDA含量。②RT-PCR法测定药物对烫伤小鼠皮肤组织TGF-β1、Smad2、 Smad3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③Western-Blot法测定药物对烫伤小鼠皮肤组织Smad2、Smad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美洲大蠊水提取物能显著性提高小鼠烫伤后第5、10、15天创面愈合率,升高第5天小鼠血清TGF-β1含量,降低第10、15天血清TGF-β1水平(p0.05,p0.01);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及氯仿部位显著性提高第10、15天创面愈合率;乙酸乙酯部位能降低第15天TGF-β1水平,氯仿部位、水萃部位及95%醇部位能显著性降低第10天血清TGF-β1、含量(p0.05);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及95%醇部位升高第5天IL-6含量(p0.01),乙酸乙酯部位、氯仿部位能降低第15天IL-6含量(p0.05)。(2)与模型组比较,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各剂量用药5、10天均显著提高烫伤小鼠创面愈合率,并促进烫伤小鼠皮肤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等增生,亦能促进表皮、真皮及肌层损伤和真皮胶原纤维束排列紊乱的修复,尤以0.490 g/kg剂量的修复作用明显。(3)与模型组比较,美洲大蠊水提取物0.490 g/kg用药5d显著提高小鼠血清TGF-β1、SOD水平(p0.05,p0.01),降低烫伤小鼠血清MDA含量(p0.01),提高皮肤组织羟脯氨酸含量(p0.01)与EGF含量(p0.05),用药10 d则降低血清TGF-β1、IL-6含量(p0.05);0.327g/kg剂量用药5d亦能提高血清SOD活性(p0.05),升高皮肤组织EGF、bFGF含量(p0.05),用药10 d则降低血清TGF-β1含量(p0.05);0.653 g/kg剂量用药5d能提高烫伤小鼠血清SOD活力(p0.05)、皮肤组织EGF含量(p0.05)(4)与模型组比较,美洲大蠊水提取物0.490 g/kg、0.653 g/kg用药5d上调小鼠皮肤组织Smad2 mRNA表达水平(p0.05),0.490 g/kg剂量同时上调TGF-β1、 Smad3 mRNA表达水平(p0.05);但0.490 g/kg、0.653 g/kg用药10 d则下调小鼠皮肤组织TGF-β1、Smad2 mRNA表达水平(p0.05),0.327 g/kg剂量亦下调Smad2 mRNA表达水平(p0.01)。 (5)与模型组比较,0.653 g/kg剂量组用药5d能显著上调烫伤小鼠皮肤组织Smad2蛋白表达水平(p0.01),0.490g/kg剂量显著上调Smad3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美洲大蠊水提取部位为抗烫伤的有效部位,对烫伤小鼠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抗烫伤作用表现为明显促进烫伤模型小鼠创面的愈合,促进损伤表皮、真皮等的修复。作用机制与增强模型小鼠血清SOD活性,提高皮肤组织羟脯氨酸、EGF、 bFGF水平,降低血清MDA和IL-6水平有关,即从抗氧化、增加胶原合成、促进生长因子释放、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发挥效应,作用发挥与调控TGF-β1/Smads(早期促进,后期抑制)信号转导通路有关,表现为既可促进修复但又避免瘢痕形成。
|
|
|
|
1 |
张韶华,梁焯南,冯南贵,贾凤龙,张秀梅;深圳市美洲大蠊季节变化规律[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1年05期 |
2 |
冯琳琳;张钟宪;;美洲大蠊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3 |
史未名;;美洲大蠊的药用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年03期 |
4 |
王奎;冯颖;何钊;孙龙;陈智勇;;美洲大蠊中两个有抑菌活性的单甘酯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年09期 |
5 |
李文盛,袁金富,许派波;广州地区美洲大蠊雄性若虫的减数分裂和染色体核型的观察(摘要)[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7年Z1期 |
6 |
李树楠;李辉;张华明;杜一民;李凤贤;方春生;董辉;李奇勋;胡忠;;美洲大蠊中促进肉芽生长成份的研究[J];云南医药;1987年03期 |
7 |
涂剑波;;南昌市美洲大蠊对溴氰菊酯抗药性测定初报[J];医学动物防制;1989年03期 |
8 |
苏贵道;;凯素灵对美洲大蠊卵荚杀灭效果观察[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89年03期 |
9 |
韩华荣;吴珊;;溴氰菊酯毒粉现场毒杀美洲大蠊效果观察[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92年03期 |
10 |
姚其方,陈钦撰;几种合成菊酯对美洲大蠊的药效观察[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3年04期 |
11 |
李树楠,张华明;美洲大蠊稳定性的实验研究[J];大理医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12 |
俞松青,谢凯蕾,徐肖玲,徐孝忠;实验室饲养美洲大蠊所产卵荚的发育和孵化观察[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5年03期 |
13 |
姚青,沈佐锐,李振宇,孟凤霞;美洲大蠊呼吸信号特征分析[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5年03期 |
14 |
王柏海;王俊刚;雷朝亮;;人工饲养和野生美洲大蠊消化酶活性差异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年02期 |
15 |
吴少辉;彭芳;高鹏飞;巫秀美;何苗;张成桂;刘光明;;膜超滤分离美洲大蠊抗肿瘤活性部位小分子肽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
16 |
吴红梅;李晨晨;刘楠;周文杰;欧水平;杨明;;闪式与回流提取美洲大蠊总氨基酸的工艺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年21期 |
17 |
苏金仁;陈瑾;黄秀深;张丰华;刘童婷;陈佳;;美洲大蠊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的药效学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
18 |
张惠如,李本文,范薇;长沙地区美洲大蠊染色体的研究[J];湖南医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
19 |
朱晓龙;叶炳辉;沈士弼;何登贤;赵学忠;张应阔;;美洲大蠊酯酶同工酶酶谱及三种速效杀蟑剂对其抑制试验[J];南京医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
20 |
胡艳芬;吕小满;王玉梅;彭芳;;美洲大蠊药用价值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年1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