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

付艳芬  
【摘要】: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是指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中对一组已知的事实和经验结果的解释所提出的一种一般原则或一组相互关联的一般原则。它既是心理健康服务经验之总结,也是心理健康服务依据之原则。当代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学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整合主义理论等。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是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发展成熟的标志,因此,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是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西方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提出了大大小小的理论近500多种,其间经历了从单一经多元到整合的发展过程。国内则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重新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本土化和本土的理论,但是国内的总体情况如何,迄今未见有系统的调查。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的调查,提出发展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的对策,从而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研究由5个分研究组成:研究1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0月发表在我国11种心理学学术期刊上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了解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的现状及影响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采用理论的因素。研究2对各类学校、医院、社会机构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从国外理论、本土化理论和本土理论等方面了解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的现状,同时考察影响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采用理论的因素。取样方式有三种:(1)在全国性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会议上发放问卷;(2)请国内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行政区的心理学者在当地进行调查;(3)通过邮件、QQ群、心理咨询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从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共收回有效问卷2357份。研究3对11位在医院、学校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中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的现状及影响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采用理论的因素。研究4通过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一种典型本土理论——点通疗法进行个案研究,以之为例探讨本土理论的特点,及其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研究5针对前面4个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的对策建议。 上述系列研究的结果表明: 1.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所使用的理论主要来自国外,以认知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存在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等西方传统理论流派为主。 2.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所使用的本土化理论中,已产生较大影响的理论主要是认识领悟疗法和意象对话心理疗法。 3.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所使用的本土理论包含大理论和小理论两个层次。大理论是指对心理健康服务发挥着指导作用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其中,儒家思想最常见于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所使用的本土理论中。小理论是指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从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体原则,如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中医心理治疗理论、心理疏导疗法、点通疗法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中医心理治疗理论。 4.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使用理论时以整合地使用某几种理论为主,所占比例为95.1%,远远高于单一地采用某理论(4.9%)。整合理论中使用最多的理论是认知理论。 5.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决定着他们使用理论的类型:专业化程度越高(如受教育程度、心理学、医学及专业知识越多),越倾向于使用整合理论。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认为,自己选择使用何种理论主要受来访者情况、咨询效果及心理健康从业人员自身的专长三个因素影响。 6.点通疗法是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本土理论的典型个案,它较好地吸收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中医经络论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心络学理论,构建了欲望调节、体验推拿、“悟言”点击和健康修塑等方法。从这个案例的情况可以看出,影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本土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既包括他人的认可、朋友的鼓励、别人的轻视和攻击这些外部因素;义包括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对疗效的追求、对心理学的兴趣、拥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对责难所持的开放心态、善于学习和批判思考的能力等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对本土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比外部因素大。 7.由于目前国内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主要使用的理论是根植于西方文化的,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在吸取西方经验时应有所选择,不可盲目照搬。应找出适合于中国人的理论,对不合适的理论进行加工或舍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联系实际,积极构建本土化理论。此外,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应勇于创造本土理论。在探索中国本土理论的过程中,我国心理健康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遵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指导思想,勤于学习和思考,以批判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有关心理健康服务的创新性观点,并通过实践不断验证其有效性。 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理论创新方面,提出了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的概念,并将心理健康服务理论划分为国外理论、本土化理论和本土理论三种类型,并依此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进行分析,探讨了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的现状及影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采用理论的因素。以点通疗法为典型个案,探讨了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本土理论的特点及影响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方法创新上,采用多视角、多方法进行研究。注重全国大样本调查与个案剖析相结合,注重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注重吸收国外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的现状及影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使用理论的因素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 本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使用理论的基本状况。未来的研究将比较不同整合理论在实际中的效果;考察国外引进的理论如何进行本土化?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如何使本土理论在运用中更加成熟与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诚芳;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6期
2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正式成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年01期
3 ;无忧子信箱[J];心理辅导;2002年12期
4 王艳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秦秀华;你的天空在下雨吗——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J];宁夏教育;2004年03期
6 吴文胜;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陶李刚;促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5年03期
8 冯志颖;保持心理健康系列谈(一) 怎样了解心理健康水平[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5年06期
9 刘霞;;浅谈体育对残疾人心理的影响[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谭保斌;;论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榆林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1 朱师;;几种不利于婴幼儿心理健康的环境[J];父母必读;1985年05期
12 刘贤臣;王均乐;;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0年04期
13 王国林,李若冰;浅谈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辐射与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5年03期
14 常姣娥;增进妇女心理健康[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7年01期
15 金燕梅;心理健康与现代医学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1997年10期
16 文心;心理健康自测[J];中国保健营养;1997年11期
17 马祥林;心理健康标准应注重社会性[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18 兰文杰,宛容;浅谈心理健康[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19 韦佩琼;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艺术探索;1998年03期
20 康益;中年人心理健康八标准[J];甘肃林业;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伊;;“合理情绪疗法”在高校辅导员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中的应用[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何昭红;石艳华;;多元社会型态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积极回应[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3 廖明英;;自我图式与心理健康[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王会法;王华;;心理健康是老年人面临的最大问题[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吴谅谅;;特殊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沙若莲;;老年心理健康[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王文增;魏忠凤;;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的干预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卢文滔;朱亿萧;李征;;在内地的澳门大学生大五人格、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启明;;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陈飞霞;;论心理健康与心理病变[A];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艳芬;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3 李逸龙;乐观人格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的关系及其中介、调节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爱莲;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许明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6 杨剑;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田录梅;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好及其对情感反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立敏;印象管理与女性健身活动及心理健康的关系[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艳哲;北京中医药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蔡先锋;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3 张晓峰;武警官兵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社会支持、集体效能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佳;《中职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编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齐原;信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6 莫夏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7 胡蓉;组织变革中工作应激、自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孟淑青;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亮;合肥地区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10 周方芳;学优生、学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海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期待更多关注[N];无锡日报;2005年
2 苏福;吉林边防总队医院成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秦乐乐;淮工500心理委员解“心结”[N];连云港日报;2010年
4 高虹 季帅;扬州多渠道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N];江苏教育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丹;政协委员呼吁:学校教育莫忘“心理健康”课[N];榆林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方娟 苏玲;关注心理健康 让孩子健康成长[N];巢湖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艳;关注心理健康:来自心理咨询室的报告[N];岳阳晚报;2010年
8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成人”比成材更关乎幸福[N];文汇报;2011年
9 义煤集团公司直属幼儿园 曹卫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N];周口日报;2011年
10 杨丽;结婚比同居更有益女人心理健康[N];北京科技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