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摘要】:当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生物炭可以作为固碳减排的一种手段。生物炭施入土壤能够固定土壤中的有机碳,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还能够增加植物的养分吸收,提高作物产量。实验为田间微域实验,采用低温热解小麦生物炭,研究生物炭对玉米和小麦生长、氮磷钾养分吸收和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1)不同用量(0 t·hm-2,2.4 t·hm-2,12t·hm-2,48 t·hm-2)低温热解(400。C)的生物炭施入水稻土壤,通过对玉米苗期植株和土壤的分析,笔者发现,在玉米苗期的前33天,生物炭(48 t·hm-2)对玉米株高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但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生物炭的抑制作用逐渐消失。收获时(播种后60天),生物炭对玉米植株干重和氮磷养分的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生物炭(12 t·hm-2,48 t·hm-2)能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但对土壤全磷、有效磷和pH值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随生物炭用量(0 t·hm-2,2.4 t·hm-2,12t·hm-2,48 t·hm-2)的增加而增加,与生物炭用量呈显著正相关。
(2)不同用量(0 t·hm-2,2.4 t·hm-2,12t·hm-2,48 t·hm-2)低温热解(400。C)的生物炭施入红壤和水稻土壤,通过对小麦植株和土壤的元素分析,笔者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生物炭用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12 t·hm-2、48 t·hm-2红壤处理和48 t·hm-2之水稻土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红壤的全氮含量与生物炭含量达到极显著线性相关,48 t·hm-2红壤处理显著增加了全氮量;水稻土土壤全氮含量变化不明显。红壤碳氮比、水稻土碳氮比分别与生物炭用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和显著相关,12 t·hm-2、48 t·hm-2红壤处理和48 t·hm-2水稻土处理提高了土壤碳氮比。红壤pH值和生物炭用量为极显著相关,12 t·hm-2、48 t·hm-2红壤处理明显提高了pH值;水稻土pH值变化不明显。48 t·hm-2红壤处理的全磷量显著增加,生物炭对水稻土的全磷含量、红壤和水稻土的有效磷含量影响不明显。有效钾含量和生物炭用量呈极显著相关;红壤有效钾含量显著提高,12 t·hm-2、48 t·hm-2水稻土处理有效钾含量增加明显。
生物炭对红壤小麦植株的氮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而与植株钾含量为显著线性相关,48 t·hm-2红壤小麦处理钾含量增加显著。水稻土处理生物炭为2.4 t·hm-2时显著减少了小麦植株氮含量;水稻土植株磷含量、钾含量与生物炭用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和极显著线性相关,48 t·hm-2水稻土处理植株磷钾显著增加。
生物炭对红壤植株氮磷养分吸收影响不明显;48 t·hm-2红壤小麦处理钾的吸收量增加显著。生物炭用量为2.4 t·hm-2和12 t·hm-2时,水稻土小麦氮磷钾吸收量显著减少;生物炭用量为48 t·hm-2时,水稻土小麦植株磷钾吸收量增加明显。
生物炭对红壤植株干重影响不显著。对水稻土小麦植株来说,生物炭2.4 t·hm-2和12 t·hm-2时显著减少了小麦植株干重,生物炭用量为48 t·hm-2时显著增加小麦植株干重。
(3)相同用量(12 t·hm-2)不同热解温度(300℃,400℃,500℃)的生物炭施入红壤和水稻土壤,通过对小麦植株和土壤的元素分析,笔者研究发现,生物炭(300℃,400℃,500℃)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碳含量。生物炭(300℃,400℃,500℃)提高了土壤的有效钾含量,而且400℃和500℃生物炭和300℃生物炭相比效果更好。生物炭(300℃,400℃,500℃)改良了土壤性状,但没有对小麦的干物质重量和氮磷钾的吸收有促进作用,且减少了水稻土壤小麦的干物质重量和氮磷钾的养分吸收。
|
|
|
|
1 |
;增施粪肥 提高地力——从三类苗调查看土壤肥力存在的问题[J];新农业;1977年03期 |
2 |
何言章;;耕作制度改革与用地养地的关系[J];耕作与栽培;1981年00期 |
3 |
杨国荣;于天德;刘仲臣;尹煦昌;刘成祥;张宽;孙宏德;;论吉林省中部地区土壤肥力现状与培肥途径[J];吉林农业科学;1982年01期 |
4 |
宋寿悌;张宽;于天德;赵英;;土壤肥力对硝铵肥效及其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1982年03期 |
5 |
孙宏德,李军,刘仲巨,尚惠贤,王柏涛,宋钢;吉林省中部商品粮基地土壤肥力及其培肥途径[J];土壤肥料;1983年03期 |
6 |
王昱生,潘介正;草场资源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J];植物生态学报;1985年03期 |
7 |
В.В.Коринец
,黄太荣;土壤肥力和冬小麦光合作用活性与太阳辐射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1985年03期 |
8 |
邱凤琼,严昶昇,陈恩凤;土壤肥力实质的研究——Ⅳ.水稻土[J];土壤学报;1987年03期 |
9 |
陈九南;曹欢欢;;奉贤地区土壤肥力现状及培肥途径[J];上海农业科技;1989年05期 |
10 |
彭慧萍;四川盆地不同类型紫色水稻土微结构特性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
11 |
王礼先,姚云峰,徐茂杰,霍兆林;三川河流域农地土壤肥力的评价与调控[J];水土保持通报;1991年02期 |
12 |
陈大勋;李双霖;李剑兴;;福建省主要果园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特性[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13 |
张志云,蔡学林,欧阳训志,张勤生;森林土壤肥力综合评判[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
14 |
刘士国;张炜光;;粘质碳酸盐草甸土基础肥力及其培肥效果[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
15 |
刘春华;张春能;郑燕明;;肉桂人工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林业实用技术;1993年06期 |
16 |
汪运滨,朱兴明,曾庆曦,陈启德,刘志明;不同施肥制度对三熟制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1996年01期 |
17 |
邓南荣,吴志峰,刘平,张坚,马燕;城市园林绿化用地土壤肥力诊断与综合评价——以广州市长虹苗圃为例[J];土壤与环境;2000年04期 |
18 |
郑鹏,梁同仓,杨建平;宝鸡市渭滨区土壤肥力状况及解决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1年09期 |
19 |
廖晓勇,陈治谏,刘邵权,王海明;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5年01期 |
20 |
吕福堂,张秀省;日光温室夏秋种菇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J];土壤;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