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研究
【摘要】:公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力量,肩负着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预防犯罪,打击犯罪的重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复杂性和对敌斗争的严峻性,为新时期人民警察的素质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在拥有“贴近实践、全面发展、文能办案、武能擒敌”的公安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同时,需要同步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奉献意识、群众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等涵盖丰富的警察职业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民警察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公安工作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够把新时期人民警察的使命发挥到极至,才能更好地适应对敌斗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作为公安机关后备力量培养基地的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共和国卫士的重任,其警察意识培养的成果将直接影响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了适应社会对公安队伍越来越高的要求,公安院校的学生教育必须顺应当前公安工作发展和改革的潮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警察意识为目标,突出警察教育的应用性。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学生才能谈得上在今后的公安工作中严格执法、恪尽职守,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安居乐业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鉴于此,本文在了解和掌握国内外警察意识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采取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访问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我国公安院校警察意识培养的现状出发,从中发现当前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培养上还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以这些问题为基点进行归因分析,同时结合警察意识培养的依据,尝试提出我国公安院校警察意识培养的对策。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调查概括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现状,总结了公安院校警察意识培养的经验和成绩,以及存在的学生入警动机、价值观取向、心理方面的问题和政治信念、纪律观、责任感、创新精神方面薄弱的现象等。
第二部分,深入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归纳出了公安院校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冲击,教育观失衡,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相关课程建设重视不够,社会实践缺乏合理规划以及就业前景不明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上述问题的出现。
第三部分,提出培养和强化警察意识的对策。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能动性的哲学基础、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公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社会发展和公安队伍建设需要等警察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指出警察意识培养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并结合这些依据,从树立“大公安”的警察意识培养观;加强教师队伍的警察意识培养;加大警察意识养成类学科的课程规划和建设;运用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典型引路,文化塑警”的功能;构建“人性化”的警务化管理体系;丰富教育实践环节以及改革公安院校毕业生入警就业机制等八个方面论述了警察意识培养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