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观的重庆红池坝中山草甸景区景观规划研究
【摘要】:随着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向往于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山地草甸草地作为我国一种稀缺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辽阔、生态、自然、野趣的景观特色,以及特有的自然优势(天然氧吧、消夏避暑等),日益成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游憩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也将成为必然。重庆山区草甸草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草地类型,主要分布于巫溪县及巫山县海拔约2000m以上的山地地区,具有占地面积广、资源特色明显、开发潜力大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对草甸(草地)景观的研究,多集中于草地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破坏与恢复等方面,而从景观美学、游憩学角度对天然草甸(草地)景观进行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以上背景与发展趋势下,结合草甸景观资源特征与功能,本文以这种比较特殊的天然山地草甸景观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重庆市巫溪县红池坝中山草甸景区作为研究区。对于本文的研究成果,具体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根据相关资料搜集与多次实地调查,从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两方面阐述研究区概况的同时,结合其草甸景观资源的本身特性与其所处中山山地环境,具体分析了研究区的生境特点。主要是选择地形地势、水文条件、植被资源、交通现状及其景观可视性等要素进行单因子的生态分析,通过单因子的评价分析,从而得出这些生态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规划综合分析的重要性及影响。
地形地势分析:选择了高程、坡度、坡向三个因子分别对研究区进行分析。得出研究区海拔以1800-2400m为主,最高点海拔2627.5m,最低处海拔618.4 m,相对高差为2009.1m,其中海拔2000m以上的山峰达50多座;研究区山体多以8-45°的缓坡及陡坡为主,其中小于8°的平缓地(草甸集中区)约占规划区总面积的21.2%,大于45°以上的急陡坡(悬崖地)约占11.51%;自然坡向主要以南向与西南向为主,所在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46%。
水文条件分析:由于研究区特殊的地质条件,地表水系较少,较大汇水河流只有西流溪与湾滩河,一些暗河涌出形成的溪河沟以及自然散落的小面积河塘等。鉴于研究区地面水资源稀缺及水体周边生态环境敏感的特性,对现有水体资源从空间分布与水体缓冲区域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将水体缓冲区域分为五部分,其中越靠近水源区域生态越敏感,需要合理保护与利用。
植被资源分析:将研究区植被分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丛及草甸五个类型,通过实地调查与图示分析,分别得出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与其所占面积。结合坡度分析图,得出草甸主要位于两侧高山之间的平坝区域,占地面积约9470 hm2,占林草总覆盖面积的41.41%。
交通现状分析:对于规划区现有道路类型主要从空间分布方面进行分析。现有道路主要有简易公路与游行步道两种,通过分析从而为后文中探析道路体系的合理营建奠定一定的基础。
用地现状分析:研究区中用地类型包括了自然密林、灌丛林、草甸、旱地、水体、道路、居民建设用地及其他。其中以自然密林、灌丛林及草甸为主,林草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4.50%,其中草甸占总用地面积的39.13%。
景观可视性分析:选择了研究区中现有视野较好的几个观景点,通过视域分析,得出可见与不可见的区域范围,从而为景区的规划建设选定最佳观景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2.基于研究区生境特点的单因子分析,依据生态敏感性分析与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涵义,对研究区分别进行二者的综合评价、分析。对于生态敏感性分析,选择了高程、坡度、水体分布与植被多样性四个评价因子,通过单因子等级划分与权重值的确定,叠加分析后根据其评价值,将研究区敏感级别分为三类,即:低敏感区域,约占总面积的20.91%;敏感区域,约占总面积的18.68%;高敏感区域,约占总面积的60.41%。依据分析结果,对研究区进行保护区划分,分别建立一级、二级及三级自然保护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规划措施。选择了生态敏感性、坡度、水体缓冲状况、用地现状及视域状况五个评价因子,进行生态适宜性综合分析,通过单因子等级划分与权重值确定及叠加后结果分析,将研究区域划定为五个不同程度的适宜级别,其中最适宜、适宜用地约占总面积的12.58%,基本适宜用地占总面积的6.79%,不宜与不可用地约占总面积的80.61%。
3.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对研究区域进行了合理功能分区。以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环境规划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草甸景观资源特征与该区域的生境特点,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从植被资源、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道路体系与附属游憩设施营建方面,提出了一些适宜中山草甸景区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途径与策略,从而实现红池坝景区特色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通过对研究区进行的生态分析与探索出的适宜景观规划的一些原则与建设策略,为进一步实现其生态规划的详细设计奠定了前期分析基础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周边山地草甸景观等类似景区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
|
|
1 |
张立运,夏阳,海鹰,张筱刚;巩乃斯山地草甸自然保护区植被的一般特征[J];干旱区研究;1995年02期 |
2 |
翟瑞常,侯雪坤,陈学昌,王金芝,蔡德利;氮、磷肥不同用量及配比对春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3 |
冯立涛,安沙舟;乌鲁木齐市草甸湿地资源及保护利用对策[J];草食家畜;2005年01期 |
4 |
李东,曹广民,胡启武,吴琴,李月梅,王迎红;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_2释放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2005年02期 |
5 |
木青;我的大草甸子[J];森林与人类;2000年04期 |
6 |
叶华荫;丽江草甸[J];森林与人类;2002年02期 |
7 |
侯众,李元华,方平;若尔盖高寒沼泽与草甸中脊椎动物分布规律浅析[J];草业科学;2003年03期 |
8 |
崔文采;暂擬新疆农业土壤分类命名的原则及其系统[J];新疆农业科学;1959年05期 |
9 |
阎顺国,沈禹颖,朱兴运,赵银,张和平,柴来智,郇庚年;河西走廊盐化草甸植被分布演替与土壤水盐的关系[J];草业学报;1994年03期 |
10 |
侯众,方平;若尔盖高寒沼泽与草甸中脊椎动物分布规律浅析[J];四川畜牧兽医;1994年02期 |
11 |
杨晓;神奇的药山[J];云南林业;1994年05期 |
12 |
谷世泰;草木情深[J];国土绿化;2000年04期 |
13 |
蒋德明,李荣平,刘志民,阎巧玲;科尔沁草甸草地放牧和割草条件下土壤种子库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
14 |
干友民,李志丹,王钦,泽柏,罗光荣,任永宽,陈愉;川西北亚高山草甸放牧退化演替研究[J];草地学报;2005年S1期 |
15 |
李东,曹广民,吴琴,李月梅,王迎红;海北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_2释放速率的季节变化规律[J];草业科学;2005年05期 |
16 |
阎百兴,栾兆擎;三江平原草甸白浆土土壤水分定标问题的探讨[J];土壤通报;2005年03期 |
17 |
张晓爱,邓合黎;青海省海北地区高寒草甸鸟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J];动物学报;1986年02期 |
18 |
严红,徐宁彤,祝崇学,何万云;关于友谊农场农药污染问题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19 |
李玉梅,刘东生;升温处理对植物碳同位素测试结果的影响[J];岩矿测试;2005年01期 |
20 |
赵亮;徐世晓;李英年;赵新全;于贵瑞;古松;杜明远;;青藏高原两种草甸地表通量季节变化特征[J];草地学报;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