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型布鲁氏菌苹果酸脱氢酶酶学性质及其免疫学特性研究
【摘要】: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并严重危害着人畜健康。布鲁氏菌在宿主体内生存能力极强,在巨噬细胞内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以及防止杀伤的自我保护能力,但其不具有经典的毒力因子且不能引起强烈的先天性免疫,因而给布鲁氏菌的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体内诱导基因涉及病原菌在体内的生存和致病过程,本研究对本实验室筛选、鉴定的布鲁氏菌体内诱导抗原—苹果酸脱氢酶的酶学特性及生物学功能开展研究,探讨MDH在布鲁氏菌致病过程的机制。
本研究以牛型布鲁氏菌A19株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出牛型布鲁氏菌MDH的编码基因Malate dehydrogenase (mdh),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大小为936bp,与NCBI上公布的布鲁氏菌2308(登录号:NC_007618.1)序列100%同源。PCR产物经酶切后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成功构建pET-28a-MDH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成功表达大小约为36KDa的融合蛋白His-MDH。通过优化表达条件,His-MDH主要以可溶性方式表达,利用表达载体pET-28a(+)上的6His-Tag标记,通过Ni+亲和层析柱成功对His-MDH进行纯化,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酶学性质及免疫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苹果酸脱氢酶(MDH)是三梭酸循环中的一个关键酶,MDH以NAD+为辅因子,催化苹果酸盐与草酰乙酸盐的相互转化。本研究对表达、纯化的布鲁氏菌MDH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外催化苹果酸盐与草酰乙酸盐的酶促反应中,最适pH值为6.0,反应最适温度为42℃,在50℃以下酶的稳定性较好,Zn2+、Pb2+和Cu2+对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酶动力学参数测得Km为0.67(mM),Vmax为0.91 (umol ml-1 min-1)。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酶为四聚体,单体存在N一端的NAD结合区、催化区及C—端尾区三个结构域,同时也存在与底物结合位点,疏水结构易形成酶的口袋结构,通过对不同细菌MDH的酶学活性位点分析,对布鲁氏菌MDH可能存在的酶活位点进行预测。以重组质粒pET-28a-MDH为模板,采用重叠引物延伸PCR技术在布鲁氏菌mdh基因中分别引入六个点突变(R89L、D149V、R152L、H176P、D178V、A231V)后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通过诱导表达与纯化,成功获得六个点突变的重组MDH。通过对MDH酶学活性的比较测定,结果发现除D178V点突变对酶活基本无影响外,其它五个点突变都可以使酶活完全丧失。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重组His-MDH能与布鲁氏菌阳性牛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MDH具有免疫原性。用His-MDH作为包被抗原,对临床收集的30份布鲁氏菌阳性牛血清进行ELISA检测,结果所有被检血清均为阳性反应,表明MDH可作为潜在的用于牛型布鲁氏菌感染诊断的靶蛋白。生物信息学对MDH的氨基酸一级序列抗原性、亲水性、表面可及性以及柔韧性等指标的分析,一共预测了8条B细胞线性表位。此外,对MDH的亚定位结果表明,MDH为膜相关蛋白;纤连蛋白和纤连蛋白溶酶原结合活性分析以及布鲁氏菌感染的Hela细胞实验表明:MDH蛋白具有纤连蛋白和纤连蛋白溶酶原结合活性,参与布鲁氏菌对宿主细胞的入侵过程。
本研究通过对布鲁氏菌苹果酸脱氢酶酶学性质以及免疫学特性研究,对阐述MDH参与布鲁氏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基于MDH在牛型布鲁氏菌在诊断、药物及疫苗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
|
|
1 |
曹小安;邱昌庆;秦天达;;布鲁氏菌毒力基因的研究状况[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年07期 |
2 |
王文敬,李妍,骆利敏,芮勇宇,李明;布鲁氏菌AP-PCR最优反应体系的建立[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年06期 |
3 |
;布鲁氏菌属[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5年02期 |
4 |
王丽,刘东立,张福利;陕西省1996~1998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检菌结果[J];地方病通报;1999年03期 |
5 |
王庆禧,杨莲芬,姜顺求;粗糙型布鲁氏菌血清的制备方法[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2年01期 |
6 |
徐震舟,李元凯,金根源;几种布鲁氏菌化学疫苗的提取及动物实验观察[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8年02期 |
7 |
卿燕,王伟导,邰新萍,安次巴依,木合塔尔;不同种布鲁氏菌膜蛋白抗原与布鲁氏菌感染豚鼠血清的ELISA试验[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2年04期 |
8 |
顾聘兰,葛丽敏,马金环;结核病对布鲁氏菌液血清学交叉反应的实验报告[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7年03期 |
9 |
崔华锋,徐宗环,付玉生,张爱梅,江泽,屈玉玺,陈振德,陈康礼,丁金斧,岳梅军,顾宏志,丁友明,李言杰,靳夫才,尚德秋,程尧章,李元凯,李兰玉;河南省首次从家犬中分离出犬种布鲁氏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报告[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8年01期 |
10 |
黄绒,卿燕,刘永德,木合塔尔,王伟导;布鲁氏菌BsAg抗原的免疫电镜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5年04期 |
11 |
武素怀,姜淑贤,尚德秋,李兰玉;布鲁氏菌外膜蛋白的研究——Ⅱ.牛、羊、猪三种布鲁氏菌光滑型菌株外膜蛋白SDS-PAGE图谱的比较[J];地方病通报;1991年01期 |
12 |
陸士良;刘德錚;陈正仁;;布魯氏菌苗的免疫研究 Ⅰ.布魯氏菌皮上接种的动物試驗[J];微生物学报;1965年01期 |
13 |
张凤云,王忠海,徐书显,时华富;La_2O_3对布鲁氏菌转氨酶活性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14 |
殷继明;布鲁氏菌属DNA的多态性[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2年06期 |
15 |
石磊,史丕裕,王莉,章道彬,李浩;抗布鲁氏菌544A蛋白抗原单克隆细胞株的建立及实验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6年03期 |
16 |
李元凯,程尧章,鲁齐发,尚德秋;从野生动物岩羊体中分离到的布鲁氏菌的鉴定报告[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0年03期 |
17 |
王惠秋,张见麟,郭宝岚,陈贤辉;羊、牛、猪三种布鲁氏菌国际参考菌株对不同品系小鼠免疫抑制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4年05期 |
18 |
石宗舫,刘长明,隋广超,卢景良;羊种布鲁氏菌抗原成分分析及其保护性鉴定[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1年04期 |
19 |
道尔吉,白英瑞;锡林郭勒盟1972~1992年布鲁氏菌种型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5年04期 |
20 |
李云岗;北海中鳍脚目及鲸目动物群的布鲁氏菌感染[J];动物医学进展;199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