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抗菌核病野生甘蓝C01抗性机理及其应用

万华方  
【摘要】:油菜是人类主要的植物油来源之一,也是不可再生能源物质的重要替代品,广泛栽培于欧洲、北美洲及亚洲。菌核病是油菜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流行可导致油菜减产10—70%,含油量下降1%—5%。随着机械化栽培倡导高密度栽培和气候条件的变迁,该病害可能日趋严重。油菜菌核病的病源菌为核盘菌,该真菌对植物的侵染具有广谱性,可对400多种植物产生侵染。目前人们采用多种方法来防治油菜菌核病。轮作法因为核盘菌的寄主广谱性而收效甚微,化学防控的效果也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且会增加油菜生产成本、污染环境。防治菌核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就是选育抗性品种。然而,现在油菜中匮乏抗病性资源,阻碍了油菜菌核病抗性改良育种和相关的基础研究。 近缘物种抗性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是改良油菜菌核病抗性的有效途径。甘蓝与甘蓝型油菜同属十字花科芸薹属物种。与甘蓝型油菜相比,甘蓝有多种栽培型和野生型,遗传多样性丰富,可用于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国内外收集了大量的野生甘蓝和栽培甘蓝资源,经菌核病抗性鉴定,发现一份来自Brassica incana野生甘蓝(C01)的菌核病抗性突出,为甘蓝型油菜菌核病抗性改良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研究以野生甘蓝C01及另一份感病甘蓝C41为主要研究材料,观察了该野生甘蓝对核盘菌菌丝的生长、入侵的影响,测定了核盘菌胁迫下叶片中草酸含量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编码基因、类萌发素编码基因及SA/JA信号转导途径中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动态变化,并以C01为亲本创造了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检测了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菌核病抗性,分析了抗性突出的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RB165在核盘菌胁迫下几个病程蛋白编码基因相对表达的动态变化。现将主要结果阐述如下: (1)野生甘蓝C01影响核盘菌菌丝的生长、侵染垫的发育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C01、C41对核盘菌菌丝形态及侵染垫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较C41而言,菌丝在C01叶片生长缓慢,侵染垫的发育延缓,接种后期形成的侵染垫疏松,且在叶面的分布密度小。 (2)野生甘蓝C01草酸本底含量高且受核盘菌胁迫影响较小 用HPLC测定了核盘菌胁迫下,C01、C41叶片中草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发现C01中的草酸本底值高于C41,其草酸含量随接种时间的延长有所增高,但其变化幅度小于C41的变化幅度。在侵染后期,病斑处的草酸含量较高,但低于病健区草酸含量,在病健区外围,草酸含量更低。 (3)C01中PGlP基因受核盘菌胁迫诱导表达 检测核盘菌胁迫下,C01、C41叶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编码基因(PGIP)5个成员相对表达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PGIP1、PGIP5受核盘菌诱导表达,而PGIP9.PGIPl2表达受核盘菌胁迫抑制,PGIP2在甘蓝(C01、C41)中表达量低,在甘蓝型油菜中油821(ZY821)中受核盘菌胁迫诱导,C01和C41中PGIP基因的表达模式相似,但在C01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 (4)C01中GLP基因的表达量受核盘菌胁迫诱导表达 CLP基因受核盘菌的诱导表达,但GLP3在接种早期受到诱导表达,GLP12在接种后期被诱导表达,且两基因在C01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C41。 (5)C01的防御反应受SA、JA途径协作调控 核盘菌胁迫下,SA、JA信号途径部分标志基因相对表达都不同程度受到诱导表达,SA、JA信号转导途径都被激活,可能两条途径交叉作用,利于甘蓝、甘蓝型油菜抗性产生,但是SA途径较JA途径被较早激活。 (6)以C01为亲本获得了抗性改良的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 以C01为亲本,获得了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通过离体叶片鉴定、离体茎杆鉴定检测了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菌核病抗性,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抗性强于对照甘蓝型油菜中油821,且甘蓝材料抗性与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抗性中度相关。 (7)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抗性与几个病程蛋白编码基因表达水平并无直接关系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RB165的菌核病抗性低于其抗病亲本C01,但高于目前广泛栽培的耐菌核病油菜品种ZY821(中油821)和ZS9(中双9号);试材对菌核病的抗性水平与OXO、Cu/Zn SOD、PR2、PR3的表达动态变化没有直接关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付忠;;甘蓝型油菜常规育种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2 赵建伟,肖玲,何凤仙,黄永菊,赵合句;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新品系某些酶的活性与抗菌核病的关系[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8年01期
3 官春云;;油菜菌核病研究初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4 徐爱遐,田广文,金平安,李文华,马长珍;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优势潜力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年02期
5 郑普英;;双低油菜新品种——中油5628[J];农村百事通;2010年13期
6 孙超才;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对菌核病抗(耐)病性的测定[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7 陈书元;晁金泉;徐有明;王太霞;闫晓红;王力军;胡琼;魏文辉;;甘蓝型油菜-新疆野生油菜二体异附加系BAC文库的构建[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年02期
8 杜建中;孙毅;曹秋芬;郝曜山;刘龙龙;贺健;;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J];生物技术通讯;2008年05期
9 朱有焕;对鄂西南高山地区甘蓝型油菜拔高种植问题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1982年07期
10 湖南省农科院作物所油菜室杂交油菜课题组;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不育系恢复原的发现[J];湖南农业科学;1985年02期
11 何希树;;甘蓝型油菜病毒病的药剂治蚜防病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12 张瑞茂,侯国佐,朱永生;甘蓝型油菜芽粒形成的时期及对发芽出苗率影响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1年04期
13 庞红喜,黄继英;多效唑对甘蓝型油菜抗寒性的生理效应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2年03期
14 李仕琼;杨弘远;周嫦;;甘蓝型油菜和紫菜苔花粉原生质体的大量分离[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92年05期
15 潘大仁,FriedtW;甘蓝型油菜与萝卜属间杂种的获得及其酶学分析[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16 陈瑛;甘蓝型油菜NCa雄性不育系细胞形态学研究[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17 戚存扣,高冠军,浦惠明,傅寿仲,仲裕泉;甘蓝型油菜二体附加系92Ⅰ 1096附加染色体的遗传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0年01期
18 刘忠松,官春云,李木旬,陈社员,王国槐;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年02期
19 蒋梁材,蒲晓斌,张启行,陈放;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NEA的发现与遗传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年01期
20 胡张华,郎春秀,刘智宏,黄锐之,吴关庭,陈笑芸,陈锦清;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J];浙江农业学报;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志康;黄荣仙;田露申;郭世星;蒋良材;蒲晓斌;牛应泽;;“化杀灵WP1”诱导的甘蓝型油菜雄性败育花蕾中SSH文库的构建及筛选[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沈金雄;傅廷栋;杨光圣;;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陆光远;伍晓明;陈碧云;高桂珍;许鲲;;甘蓝型油菜新型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花器官形态特征[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许本波;李加纳;张学昆;谢伶俐;柴友荣;;甘蓝型油菜查尔酮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第十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邓晓玲;孔维文;冯震;郭明;李华平;;甘蓝型油菜中NPR1基因的克隆、载体构建及其转化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田露申;曾德志;郭世星;万成燕;李一路;张星星;柳丽;邓武明;文凤君;陈胜荣;余青青;牛应泽;;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白花性状QTL定位[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忠松;官春云;陈社员;;油菜芥甘种间杂交育种程序研究和种质创新[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8 陈凤祥;胡宝成;李强生;侯树敏;吴新杰;费维新;;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的发现、研究与利用[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付春华;刘建民;李运涛;李红;甘露;余龙江;栗茂腾;;AA和EPA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及对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研究[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10 徐芳森;王运华;;甘蓝型油菜硼素营养遗传性差异的研究进展[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勇;新型甘蓝型油菜A~rA~rC~cC~c基因库的创建与评估[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梅家琴;甘蓝与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遗传关系调查及甘蓝抗菌核病QTL定位[D];西南大学;2011年
3 雷绍林;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恢复基因BnMS2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徐芳森;甘蓝型油菜硼营养高效的生理机制和遗传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5 董军刚;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质雄性不育系417S选育与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超;甘蓝型油菜矮杆基因Bnrga-ds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海伟;甘蓝型油菜磷高效的生理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8 万华方;高抗菌核病野生甘蓝C01抗性机理及其应用[D];西南大学;2013年
9 万丽丽;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以及育性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马朝芝;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和杂种优势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茂玲;甘蓝型油菜转基因体系的建立与PWY86及TLW10表达载体的遗传转化[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海渤;我国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评估[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3 吴建忠;甘蓝型油菜结实相关性状分析及QTL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肖庆生;甘蓝型油菜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5 杨成军;甘蓝型油菜CHSA、CHSB基因以及WRKY44同源基因片断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6 王轶;甘蓝型油菜“蜀杂九号”防御素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原核表达[D];四川大学;2005年
7 廖问陶;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及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Toc33基因编码区的克隆与分析[D];四川大学;2003年
8 白红涛;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杂种纯度鉴定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杨盛强;甘蓝型油菜种子亚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的QTL定位[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黄天带;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及矮秆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代林;四川科技人员发现植物新型耐热基因[N];四川日报;2009年
2 记者 毛翠香;青杂3号杂交油菜鼓了农民的“钱袋子”[N];青海日报;2010年
3 李山;茉莉酸具有调控花蜜生产功效[N];科技日报;2010年
4 记者 寇俊山;全力以赴抓好春季农牧业生产[N];青海日报;2010年
5 ;华皖油2号[N];农民日报;2004年
6 农保伴;288个新品种获得授权[N];农资导报;2009年
7 戴铁生;要种就种“双低”油菜[N];湖南科技报;2004年
8 记者 周波;将TR1基因“转移”到水稻中可提高水稻抗高温能力[N];成都日报;2009年
9 记者徐春成;市农业局对全市麦油旱情开展调查[N];铜川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禾;冷焦水循环处理:100%回收、100%再利用[N];科技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