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操作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类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获得长足进步,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类型,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高职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已经占据了全部高校数和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半壁江山。
教师是办学的先决条件和主要力量,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最根本的依靠和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对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不仅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文化水平,同时也应具备较高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为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早在1988年就明确提出了“职业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各地各高校也开始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建设的步伐,“双师型”教师对于高职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渐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受到国情、体制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概念不明晰、制度不健全、规模较弱化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于其培养机制上,培养机制涵盖了师资聘用、业绩考核、绩效评价、培训提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完整化一体化的系统。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为充分的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大多建立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双师”培养机制,在师资建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相对匮乏和单一,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可以使“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形成制度,得以规范和明确,因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浙江省作为教育大省和经济强省,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发展相对较为充分,对于“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也起步较早,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拟结合高职教育的背景和高职“双师”的特点,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以浙江省内高职院校为研究范畴,通过问卷调查为主要数据渠道,对浙江省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运行模式、运行现状、取得成效、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对问卷的结果进行全面梳理和统计分析,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借鉴国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方面的经验和建议,从而对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更好地为高职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管理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