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菌红素抑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核酸复制和基因表达的q-PCR分析
【摘要】: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ydrosis virus,BmNPV)属于杆状病毒科的一种环状双链超螺旋DNA(dsDNA)病毒。根据感染进程的不同,BmNPV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病毒粒子表型,即芽殖病毒(budded virus,BV)和包涵体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BV依赖囊膜融合蛋白GP64引起细胞间的感染,而ODV形成于感染晚期,包埋于稳定的蛋白结晶体中,主要造成家蚕个体间的感染。BmNPV病毒基因的表达以DNA的复制为界限可分为两个时期,即早期和晚期,分别又可细分为极早期、早期、晚期和极晚期。研究显示,极早期基因ie-1、晚期基因vp39和极晚期基因p10可以被用作marker基因来评估BmNPV的增殖过程。灵菌红素是具有三个吡咯环的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发现灵菌红素具抑制Bm NPV增殖的作用。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论证灵菌红素的抗BmNPV病毒活性。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1灵菌红素对子代病毒BV的产生及包涵体病毒OB形成的影响收集病毒感染72 h后的培养基上清,采用空斑法测定BmNPV子代病毒滴度。结果显示,灵菌红素能显著地抑制子代病毒BV的产生。对照组子代病毒BV的产生量显著高于灵菌红素处理组,分别为100 nM灵菌红素处理组和10 nM灵菌红素处理组BV产生量的105和103倍。通过显微计数的方法计算形成包涵体OB的细胞数。统计结果显示,灵菌红素能够影响病毒包涵体在细胞中的形成。随着灵菌红素浓度的增加,形成包涵体的细胞数逐渐减少,当灵菌红素浓度为100 nM时,细胞中形成包涵体的细胞数仅为4.45%。2灵菌红素对病毒基因组DNA复制情况的影响利用q-PCR检测灵菌红素对病毒基因组DNA复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BmNPV感染时间的增加,对照组病毒DNA增加显著,而灵菌红素处理组病毒DNA增加较缓慢,总量远低于对照组。其中,BmNPV感染48 h、72 h和96 h后,灵菌红素处理组病毒DNA总量仅分别为对照组病毒DNA总量的3.0%、1.3%和5.7%。研究结果表明,灵菌红素可显著地抑制Bm NPV病毒基因组DNA的复制。3灵菌红素对RNA转录情况的影响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灵菌红素对BmNPV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灵菌红素对BmNPV极早期基因ie-1、晚期基因vp39和极晚期基因p10的转录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BmNPV感染72 h后,对照组病毒ie-1表达量约为灵菌红素处理组的55倍;灵菌红素处理组vp39的表达量只有对照组的1.1%;而灵菌红素处理组p10基因的表达量极低,几乎检测不出。4灵菌红素对GP64蛋白介导的细胞膜融合的影响弱酸性条件下,BmNPV表达的GP64蛋白可介导感染细胞发生膜融合。试验分别用低pH(pH 4.5)和细胞正常生长所需pH(pH 6.2)培养基短暂孵育BmNPV感染细胞,结果显示,对照组有合胞体的形成,而灵菌红素处理组中则没有合胞体的形成,表明灵菌红素可有效抑制BmNPV介导的膜融合。
|
|
|
|
1 |
蔡克亚;陈克平;刘晓勇;姚勤;李军;;家蚕抗BmNPV品系与感性品系血淋巴液蛋白质组的差异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
2 |
杨金宏;王代钢;卢从德;孔卫青;;BmNPV DNA解旋酶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3 |
;Immobilization of foreign protein into polyhedra of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2012年02期 |
4 |
蔡克亚;陈克平;刘晓勇;姚勤;李军;;二维电泳和质谱技术鉴定BmNPV包埋型病毒粒子的蛋白组成[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
5 |
王晓强;冯伟;谢洪霞;周围;张冉;高红;万永继;;柘叶饲养对家蚕消化液中抗核多角体病毒(BmNPV)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1年04期 |
6 |
邓继先,王少飞,杨琴,程萱,李琳;用构建的新型BmNPV载体在家蚕高效表达人β-干扰素[J];生物工程学报;1995年02期 |
7 |
吴金美,Robert WLim,吴祥甫,Grace Y Sun,吕鸿声;BmNPV-ZJ iap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对哺乳动物细胞NF-κB的调节作用研究(英文)[J];蚕业科学;2003年04期 |
8 |
徐颖,朱成钢,金勇丰,张耀洲;dsRNA对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复制的抑制作用[J];科学通报;2004年11期 |
9 |
吴小锋,曹翠平,许雅香,鲁兴萌;BmNPV和AcNPV扩大寄主域杂交重组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和改进[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4年02期 |
10 |
邓继先,王少飞,杨琴,卢建申,程萱,李琳,周耐明,肖成祖;用构建的新型BmNPV载体在家蚕高效表达人β-干扰素[J];生物技术通讯;1994年03期 |
11 |
张臣;朱桢楠;袁佳;石扬辉;陈健;聂作明;吕正兵;张耀洲;于威;;bm47基因缺失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复制及转录的影响分析[J];病毒学报;2014年03期 |
12 |
张晓岚,陈农安,陆长德,祁国荣;抗BmNPV即刻早期蛋白三联ribozyme在家蚕细胞中的表达[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6年01期 |
13 |
张耀洲,吴祥甫,李载平;p10 genes of 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and 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J];Science in China,Ser.B;1995年01期 |
14 |
袁佳;解纯刚;汪凤梅;聂作明;陈健;吕正兵;童富淡;于威;;lef-12基因缺失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复制和基因转录的影响[J];蚕业科学;2014年03期 |
15 |
张晓岚,陈农安,祁国荣,陆长德;抗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即刻早期蛋白基因的三联核酶的设计和性质[J];病毒学报;1996年04期 |
16 |
丁农;张金卫;李江涛;鱼南洋;邹国平;冯世民;徐森华;;利用家蚕BmNPV生物反应器规模化生产基因工程产品的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蚕业;2011年03期 |
17 |
贡成良,薛仁宇,曹广力,石晓燕,沈卫德;失活ChiA和v-cath基因的重组BmNPV表达hGM-CSF[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5年10期 |
18 |
庞敏;潘国庆;李田;王霞;周泽扬;;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广东株bro基因家族分析[J];病毒学报;2007年06期 |
19 |
姚勤;高路;陈克平;胡志刚;;荧光定量PCR检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其宿主体内的增殖动态[J];昆虫学报;2005年06期 |
20 |
费伟强;陈琴;陈倩;梅文枫;边腾飞;吕正兵;于威;陈健;张耀洲;吴祥甫;;复制缺陷型BmNPV载体的构建及初步应用[J];蚕业科学;201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