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形态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在阶级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其存在形态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从战略、整体和全局视野出发,着眼于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进行宏观设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存在类型,与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实践。本文立足中国场域研究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以剖析中国社会中典型存在的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为主旨,以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中国形态为研究重点,着重分析了当代中国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类型、发展趋势、实践创新等问题,以期能够推动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研究,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文章共计六个篇章,主要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中国形态的理论要义。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宏观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态,其与微观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局部、部分、细节有着显著不同。它是统治阶级及其权力组织从战略、整体、全局的宏观视野出发,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或大部分民众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的客观实践。为此,它有着战略性、整体性、系统性、全域性的特征。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存在样态,在中国场域内就表现为中国形态,这种中国形态贯穿于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明显的“中国性”特征,是发生在中国场域内由宏观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实践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结构性、深层性特征的内在表现形式。第二部分,分析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形态研究的致思逻辑。交代本研究的致思逻辑,意在明晰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形态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分析逻辑,明确理论旨趣。从理论基础来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本研究最根本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对本研究有着重大的奠基作用,其他相关学科的宏微理论则是本研究重要的知识借鉴。从分析逻辑来看,基于“宏观视野”是把握各种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形态的前提,立足“中国场域”是拿捏各种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形态的关键,凸显具体的“中国形态”则是整个研究的落脚点。从理论旨趣来看,开展此项研究是想在贯通古今中厚植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形态的历史基础、在服务当代中凸显整个研究的分析重点、在剖析中国这个典型中揭示一些普遍性的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第三部分,梳理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形态的历史表现。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原始的氏族社会中便有了萌芽,并在中国古代阶级社会和近现代社会中有了更加复杂、全面、多样的呈现形态。在氏族社会,其主要表现为全族服从的生活信条、人人遵守的集体规约、全员一致的信仰崇拜等;在古代阶级社会,其主要表现为君权至上的政治礼法、约定成俗的社会礼制、成风化人的文化礼教等;在近现代社会,其主要表现为以“国家独立”为核心的政治活动、以“民族救亡”为主题的社会运动、以“思想救国”为灵魂的文化宣教等。第四部分,明确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中国形态的主要类型和发展趋势。在当代中国,各种类型的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于党的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建设、国民教育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中。党的建设中的主要形态有政治活动型、政治制度型、政治理论型等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中的主要形态有社会运动型、社会舆论型、社会政策型等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形态有文化生产型、文化传播型、文化制度型等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国民教育中的主要形态有教书育人型、管理育人型、服务育人型等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领域中的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类型在未来中国,基于党和国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在规则化发展中更加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将在现代化发展中凸显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将在不同领域内或同一领域内实现复合化发展。第五部分,探索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中国形态实践创新的基本要求。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中国形态的实践创新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在坚守中国立场、彰显时代特征、具备世界眼光、注重宏微共进中探索具体的实践之策。首先,要在坚守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中,坚守住其创新发展的中国立场;其次,要在关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在契合当代中国社会伟大变革中、在助推中国共产党统揽“四个伟大”中,彰显其创新发展的时代特征;再次,要在面向世界、借鉴世界、服务世界中,使其创新发展能够具备世界眼光;最后,要在坚持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中,用宏观引导微观,用微观保障宏观,以实现宏微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