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尼采思想在创造社作家作品中的反映

张英  
【摘要】: 具有独立、批判和创造精神的尼采的哲学思想于二十世纪初叶传人中国,对 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造社”的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创造社作家受尼采思想影 响,其作品一方面充满了批判精神和重新创造一切的勇气,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鲜 明的个人主义色彩,强调艺术的独立,追求唯美。本文以郭沫若、郁达夫、田汉 和白采四人的作品为例,试图客观地分析尼采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反映。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的很多作品充满了反抗精神、创造精神,以及与之 相联系的破坏与追求精神,同时,作品中的自我形象异常高大,有着鲜明的个性 解放思想。这正是尼采批判与创造精神在其诗篇中的反映。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以空前的坦率描写了一位在日本求学的中国大学生不 幸的性爱经历和精神历程,主人公把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无法满足的欲望全部转化 为对性爱的追求,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寻求个性解放。小说受到当时流行于日本的 第二个尼采形象影响,反映了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田汉的早期剧作则突出反映了尼采酒神精神的影响,他认为应以审美的态度 来看待人生,主张用戏剧来拯救人生,美化人生。对酒神音乐的重视使田汉的作 品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白采受到尼采批判精神和超人学说的影响,自动疏远群众,他孤独而绝望, 对现实不满。他的长诗《羸疾者的爱》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出为改变这 种黑暗现实而宁愿自我牺牲的精神。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袁荻涌;郭沫若与尼采[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3期
2 咸立强;;郭沫若与《洪水》[J];新文学史料;2008年01期
3 咸立强;;郭沫若与《洪水》[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8年01期
4 张全之;;“国家的与超国家的”——无政府观念对郭沫若、郁达夫早期创作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0年07期
5 顾国柱;郭沫若与尼采[J];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01期
6 沈鹏年;;鲁迅和创造社交往的两点史实[J];上海文学;1962年07期
7 陈龄;;“创造社”成员的留日活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8 刘纳;社团、势力及其它──从一个角度介入五四文学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03期
9 柯文溥;;论创造社诗歌[J];学术界;1990年05期
10 武继平;;论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叙事策略[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5期
11 王森然;郭沫若先生评传①[J];郭沫若学刊;1991年02期
12 张牛;试论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尼采[J];郭沫若学刊;1993年01期
13 陈友雄;鲁迅和创造社成员联名发表的三个文件[J];社会科学;1979年03期
14 闵抗生;郭沫若与尼采[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5 丁景唐;;关于两个文艺界联合宣言——学习周恩来同志《我要说的话》[J];学术月刊;1979年09期
16 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下]——回忆录[五][J];新文学史料;1979年05期
17 杨海文;;文科学长郭沫若的创造社“中大版”[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年01期
18 余薇野;孔祥辉;;怀念邓老均吾[J];晚霞;2010年03期
19 卜庆华;;郭沫若参加北伐战争史实订补[J];湖湘论坛;1990年05期
20 徐庆全;“杜荃(郭沫若)”:惊动高层的《鲁迅全集》一条注释[J];纵横;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仿吾;;《郭沫若选集》(英文版)序[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2 车柱环;;一个郭沫若读者的回忆[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3 尹雪曼;;郭沫若的革命、创造精神[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4 吴中杰;;鲁迅与郭沫若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5 张恩和;;简论郭沫若的鲁迅观[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6 林明华;;郭沫若修改文稿刍议[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7 瞿秋白;;致郭沫若信[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8 谢保成;;吸收异民族优秀文化,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立足于郭沫若译著的考察[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9 杨胜宽;;郭沫若与创造精神[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10 王锡荣;;郭沫若的“上海情结”[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帅;“五四”小说身体话语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2 宋海勇;人的自然化[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4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施锐;德意志“希腊想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汤奇云;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9 王澄霞;创造社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10 张静;雪莱在中国(1905-1937)[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英;尼采思想在创造社作家作品中的反映[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永鹏;郭沫若与“延安”关系研究[D];延安大学;2008年
3 孙立恒;模仿与创新:西方文学对五四浪漫主义诗歌兴起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李;尼采心理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04年
5 吴小华;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若秋叶之静美[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席文;“创造社出版部的小伙计”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张硕果;个体化神话的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曹丹丹;论郭沫若抗战史剧中的日本文化因素[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艳;生命诗学的深层律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艺;郭沫若史学思想中几个问题的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韬;我看尼采[N];北京日报;2001年
2 王岳川;思想史上的“尼采症候”[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3 刘自立;尼采死了 尼采百岁[N];团结报;2000年
4 杨立华;尼采的缰索[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唐小兵;尼采 留下瘦弱的背影[N];东方早报;2005年
6 徐庆全;关于“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成立会议的记录[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雅平;尼采:一个应该被超越的伟人[N];中国邮政报;2007年
8 刘家黎;中国新文学的先驱[N];四川政协报;2005年
9 宗和;尼采并非死于梅毒[N];深圳商报;2003年
10 ;中德学者研讨尼采与二十世纪中国[N];光明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