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1925年:关于鲁迅的四个关键词

袁莉  
【摘要】: 本文从“1925年”这一特定时间段鲁迅的日常生活、社会关系、人事交往、文学作品入手,力图还原历史场景,通过对时代背景与这一年围绕鲁迅所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勾勒和梳理,探寻此时鲁迅独特的文化立场、精神心理及情感状态,展示鲁迅丰富而痛苦的心灵。 第一部分:学潮“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战线的先驱者们迅速星散,复古潮流开始回涌,旧文化轮回腐朽的气息重新蔓延。鲁迅对文化界整体呈保守倾向的状况极为不满。1925年女师大学潮的爆发成为契机,使鲁迅心中郁积多时的对时局与社会的不满找到集中发泄的途径。当时知识界对这一事件大多持观望、否定的态度,鲁迅则坚决站在学生一边,与主张“整理国故”的文化界形成对峙,招致陈西滢等现代评论派人士的影射嘲讽,双方卷入笔战。同时,鲁迅因为大胆的言行及大量有针对性的抨击杂文触犯了以章士钊为首的政府权力机构,被罢免职务。这一事件凸现出鲁迅在面对黑暗时局与沉寂的知识界时的清醒态度、社会道义感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畏抗争精神,也使鲁迅认识到文字及自身力量的有限性。 第二部分:孤独者 见证了新文化战线的分化,经历了与周作人的感情失和,1925年左右鲁迅精神上处于极度孤独、虚无的状态,这成为《孤独者》及《野草》大部分篇章都产生于1925年的重要原因。鲁迅在孤独、迷茫中奋力挣扎、寻找出口,这一时期《华盖集》等系列杂文成为其反抗绝望的实践性行为。1925年鲁迅的杂文从对民众的整体性批判转向对特殊知识阶级的大力鞭笞,这种转向影响了鲁迅后来的写作生涯。“为自己”与“为敌人”所形成的两种文体在割裂与互映之间并进,展示了鲁迅这一年对绝望的体认及反抗绝望的努力。 第三部分:许广平 1925年许广平的偶然进入改变了鲁迅沉寂多年的生活,也 使他蔓延着孤独绝望情绪的内心有所慰藉。然而在与许广平相识直至相爱的过程中, 他内心深处的软弱和矛盾、对传统道德下意识的顺从、对公众舆论的畏惧和闪躲、 对社会和人性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所幸鲁迅终于走出了在现实 空间里与传统伦理道德相决裂的一步,日后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在家庭的良性影响下 逐步安稳。 第四部分:文学青年 因为看到了自身力量的有限性,1925年以后,鲁迅的启 蒙对象不再局限于整体的国民,而转向可以发出愤激之音的上进青年,力图打选尖 锐的文化阵地并将其投入社会舆论的公共空间,以取得言说的有效影响,赢得与复 古潮流相对峙的话语权利。但是,性格里根深蒂固的敏感和悲观因素使鲁迅注定个 能成为彻头彻尾的启蒙主义者,对自我世界的过分关注、对外在社会的透彻了解也 往往使他的启蒙实践显得沉重而无奈。 对鲁迅而言,1925年是一个带有未完成意义的、敞开的时间段。这一年所发生 的事件及其对鲁迅心态的影响直接关涉到他以后的生命流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元化,吴洪森;关于《周海婴回忆录》的对话[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4期
2 寇志明 ,黄乔生;书评一篇[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7期
3 王乐飞;;北京西三条故居:鲁迅先生难以抹去的记忆[J];档案天地;2009年03期
4 白马非;电视剧本《鲁迅与许广平》阅读札记[J];中国电视;2000年01期
5 唐天然;“越之”试解[J];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11期
6 葛战,罗时嘉;鲁迅《两地书》中称呼与署名探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秦方奇;走进《野草》[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王福湘;一座精神遗产的宝库——鲁迅书简管窥[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4期
9 ;鲁迅怜子[J];政府法制;2011年21期
10 徐梅;;周海婴 小红象去了[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2期
11 阿贝尔;;鲁迅恋爱中的趣事[J];发现;2010年05期
12 李雪姣;;鲁迅生命中的三位女性[J];创作评谭;2011年03期
13 钱立言;;鲁迅故居女主人朱安寻踪[J];北京纪事;1999年05期
14 徐梅;;鲁迅的后人们[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33期
15 鲁歌 ,卫华;读鲁迅致许广平书信手稿与《两地书》[J];人文杂志;1981年05期
16 李天明;《野草》情爱道德主题辨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03期
17 陈涌泉;;风雨故园[J];剧本;2006年01期
18 王吉鹏;《两地书》简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3年01期
19 广文;不要戴有色眼镜看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03期
20 鲁歌;江晖;;鲁迅致许广平书信中未发表的文字选注[续完][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恺返;;鲁迅的历史教育思想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鲁迅与烟[A];全国烟草系统纪检监察专卖管理财务审计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黄轶;;言文之分与身份之别——以鲁迅语言观为中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曾镇南;;鲁迅是谁?——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5 王铁仙;;关于科学评价鲁迅的若干思考——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6 史挥戈;吴腾凰;;严谨的文风 科学的论证——重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谢清风;;鲁迅审稿思想浅探[A];论稿件的审读和加工——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C];1998年
8 吴长华;;珍藏在上海鲁迅纪念馆的郭沫若手迹[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9 崔银河;;鲁迅与蒙古族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苏挺;;苏南新四军的鲁迅文艺社[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杰祥;“道”与“路”[D];复旦大学;2003年
2 曹禧修;抵达深度的叙述[D];河南大学;2002年
3 靳新来;“人”与“兽”的纠葛[D];复旦大学;2004年
4 方凖浩;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6 金明姬;孤独者的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魏韶华;“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丹;在知识阶级里的鲁迅[D];复旦大学;2004年
9 姚诚;鲁迅与自然主义[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沈金耀;鲁迅杂文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莉;1925年:关于鲁迅的四个关键词[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朱燕萍;鲁迅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3 陆香君;鲁迅乡土小说的时空形式意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4 郝艳茗;论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君仪;鲁迅的出版编辑活动及思想探悉[D];兰州大学;2009年
6 夏天;庞德与鲁迅“非通顺”翻译之比较[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7 于九涛;鲁迅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郑光泽;中·韩新文学史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9 宋洁;鲁迅的生命体验和“人学”观念的现代转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霞;文化传播视野中的鲁迅编辑出版思想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先国;关于《鲁迅著作手稿全集》中鲁迅与非鲁迅手稿问题的探讨[N];中国文物报;2008年
2 汪涌豪;日常的鲁迅[N];文汇报;2002年
3 董阳;《鲁迅的艺术世界》看到不同的鲁迅[N];西部时报;2009年
4 宋桥;1924年鲁迅先生西安之行[N];西部时报;2009年
5 青年学者 羽戈;周海婴的尴尬与勇气[N];东方早报;2011年
6 刘国祥;中国人写的第一部《鲁迅传》[N];中国文物报;2001年
7 宋桥;1924年鲁迅西安之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黄裳;忆黄河清[N];东方早报;2010年
9 杨建民;一句“偷得半联”引发的各家读解[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黄捷芬;《鲁迅》:给鲁迅塑像[N];中国电影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