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关于鲁迅的四个关键词
【摘要】:
本文从“1925年”这一特定时间段鲁迅的日常生活、社会关系、人事交往、文学作品入手,力图还原历史场景,通过对时代背景与这一年围绕鲁迅所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勾勒和梳理,探寻此时鲁迅独特的文化立场、精神心理及情感状态,展示鲁迅丰富而痛苦的心灵。
第一部分:学潮“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战线的先驱者们迅速星散,复古潮流开始回涌,旧文化轮回腐朽的气息重新蔓延。鲁迅对文化界整体呈保守倾向的状况极为不满。1925年女师大学潮的爆发成为契机,使鲁迅心中郁积多时的对时局与社会的不满找到集中发泄的途径。当时知识界对这一事件大多持观望、否定的态度,鲁迅则坚决站在学生一边,与主张“整理国故”的文化界形成对峙,招致陈西滢等现代评论派人士的影射嘲讽,双方卷入笔战。同时,鲁迅因为大胆的言行及大量有针对性的抨击杂文触犯了以章士钊为首的政府权力机构,被罢免职务。这一事件凸现出鲁迅在面对黑暗时局与沉寂的知识界时的清醒态度、社会道义感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畏抗争精神,也使鲁迅认识到文字及自身力量的有限性。
第二部分:孤独者 见证了新文化战线的分化,经历了与周作人的感情失和,1925年左右鲁迅精神上处于极度孤独、虚无的状态,这成为《孤独者》及《野草》大部分篇章都产生于1925年的重要原因。鲁迅在孤独、迷茫中奋力挣扎、寻找出口,这一时期《华盖集》等系列杂文成为其反抗绝望的实践性行为。1925年鲁迅的杂文从对民众的整体性批判转向对特殊知识阶级的大力鞭笞,这种转向影响了鲁迅后来的写作生涯。“为自己”与“为敌人”所形成的两种文体在割裂与互映之间并进,展示了鲁迅这一年对绝望的体认及反抗绝望的努力。
第三部分:许广平 1925年许广平的偶然进入改变了鲁迅沉寂多年的生活,也
使他蔓延着孤独绝望情绪的内心有所慰藉。然而在与许广平相识直至相爱的过程中,
他内心深处的软弱和矛盾、对传统道德下意识的顺从、对公众舆论的畏惧和闪躲、
对社会和人性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所幸鲁迅终于走出了在现实
空间里与传统伦理道德相决裂的一步,日后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在家庭的良性影响下
逐步安稳。
第四部分:文学青年 因为看到了自身力量的有限性,1925年以后,鲁迅的启
蒙对象不再局限于整体的国民,而转向可以发出愤激之音的上进青年,力图打选尖
锐的文化阵地并将其投入社会舆论的公共空间,以取得言说的有效影响,赢得与复
古潮流相对峙的话语权利。但是,性格里根深蒂固的敏感和悲观因素使鲁迅注定个
能成为彻头彻尾的启蒙主义者,对自我世界的过分关注、对外在社会的透彻了解也
往往使他的启蒙实践显得沉重而无奈。
对鲁迅而言,1925年是一个带有未完成意义的、敞开的时间段。这一年所发生
的事件及其对鲁迅心态的影响直接关涉到他以后的生命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