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大陆电影体制变革述略
【摘要】:
本篇论文聚焦于从20世纪70年代末“拨乱返正”至今20余年,来在整个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渐次步向政治民主与法制轨道,社会精神及娱乐消费由单极裂变为多元的进程中,中国大陆电影体制的渐进式的从制片、发行,到放映机制的整体脱离计划,向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市场生命力同计划势力的博弈。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导论。首先对文章引入的一些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做简要说明并抽象出中国电影业改革的核心模式,其次就电影体制的20多年来走过的改革之路首先做一个简要而较为清晰的通盘描述。
第二章1978—1993年高度计划体制下的中国电影业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电影延续着按计划指标划拨生产,由中影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向下逐级发行销售、乃至由地方企事业单位组织统一观看的“大一统”模式。这期间也陆续采取了按拷贝结算、提高每个拷贝收购价格、电影票价有限浮动、电影业各方利润分配制度的改变以及夭折了的电影业成建制的转到广电部门等改良措施。
第三章 中国电影从1993年开始的由充分计划转向半计划半市场的双轨运行制变革研究。这一阶段在电影领域计划的惯性还相当的强大,我们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既有许多冲突,更有不少妥协,纠缠乃至反复,由于电影自身特殊的意识形态性使然,电影业的改革远远滞后于整个第二、第三产业的变革,实际上计划与市场同在电影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作用,不过计划的力量更加显在。
第四章 进入21世纪,市场的力量足够强大之后电影体制全面创新之路研究。从2001年开始电影的渐进式改革在经过了七、八个年头以后走到了量变到质变的路口,市场力量的显性增长和为电影营造的良好生态环境促使了政策面对电影产业化实绩的追认和肯定,迎来了一个体制全面创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