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末次冰期的石笋记录及环境演变
【摘要】:洞穴次生碳酸盐堆积是保存过去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的良好载体,随着测年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精度热电离质谱TIMS-U系测年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洞穴沉积物进行古气候恢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高分辨率洞穴石笋记录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古气候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处于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双重影响下的重庆地区岩溶发育,广泛分布着岩溶洞穴堆积物,又处于长江中游和我国地貌的二、三级阶梯转折处,是探讨和研究西南季风演化的良好场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敏感区,同时该地区古气候研究比较薄弱。开展对该地区的石笋古气候记录研究对发挥我国地域优势、认识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关系和空间格局是十分有益的。
对采自重庆金佛山梁天弯洞一根长290mm的石笋进行了TIMS-U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末次冰期中晚期(32-15ka B. P.)重庆及周边地区的高分辨率古气候变化序列,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到3阶段后期。讨论了末次冰期晚期以来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根据石笋剖面的沉积旋回和氧同位素曲线将该研究时段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① 31.99-31.44ka B. P.期间稳定的温暖干旱期:位于石笋剖面的0-30mm处。碳氧同位素的变化趋势一致,都是先变重后变轻。δ ~(18)O平均值为-8.866‰,δ~(13)C平均值为-2.955‰,与整个阶段的石笋同位素平均值相比,δ~(18)O偏负1.456‰,而δ~(13)C偏正1.145‰,处于V28-238深海岩芯氧同位素3阶段的后期,显示西南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在这一时期相对较强,为温暖偏干旱的环境,西南季风降水对该区降水的贡献较大,但由于研究区位于云贵高原的岩溶区,生态系
|
|
|
|
1 |
王顺华;张国栋;张纪双;吴亚良;;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Rb和Sr的地球化学及其古气候意义[J];科技导报;2007年03期 |
2 |
王建力;何潇;王昕亚;张美良;林玉石;;重庆金佛山石笋的同位素年龄和古气候信息[J];中国岩溶;2005年04期 |
3 |
刘海生;侯胜利;方念乔;程业勋;;东北印度洋沉积岩芯热释光与古气候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1期 |
4 |
吴江滢;汪永进;孔兴功;;贵州白骨洞石笋记录的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化与突变[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5期 |
5 |
孙金龙;徐辉龙;;中国的海滩岩研究与进展[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2期 |
6 |
黄麒,孟昭强;干寒地区古气候变化特征之研究Ⅰ.古气候波动模式的有机地球化学方法[J];海洋与湖沼;1991年06期 |
7 |
朱术云;彭子成;姜振泉;刘桂建;;基于热电离质谱铀系定年与氧同位素对比的古气候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8 |
张美良,袁道先,林玉石,覃嘉铭;云南宣威4.6万年以来洞穴石笋古气候变化记录[J];沉积学报;2002年01期 |
9 |
李立武,杜晓宁;重水中氢氧同位素的质谱分析[J];同位素;2005年03期 |
10 |
张拭颖;刘传联;;有关钙质超微化石Florisphaera profunda的古海洋学意义综述[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5年03期 |
11 |
王丽,汪勇,王建力;氧同位素在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探讨[J];江苏地质;2005年01期 |
12 |
吕厚远;赵永良;丁仲礼;;2.5Ma 以来古气候变化的混沌吸引子[J];第四纪研究;1993年02期 |
13 |
张光威;未次间冰期之后劳伦和科迪勒拉冰盖的形成与发展[J];海洋地质动态;1994年06期 |
14 |
侯红明,王保贵,汤贤赞;南海北部沉积物磁化率对古气候非线性变化的响应[J];热带海洋;1996年03期 |
15 |
谭忠成;陆宝宏;胡宾;;基于子波变换的降雨氧同位素时间序列分解及重构[J];水电能源科学;2009年02期 |
16 |
王松;裴建国;梁建宏;;利用氮氧同位素研究桂林寨底地下河硝酸盐来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年04期 |
17 |
吴欣松;郭娟娟;黄永建;付建伟;;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古气候变化的测井替代指标[J];古地理学报;2011年01期 |
18 |
渡边兴亚,上宏一,武筱舲,上田丰;天山东部冰川的氧同位素特征(英文)[J];冰川冻土;1983年03期 |
19 |
钱建兴,施光春;东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氧同位素古气候与全新世底界划分[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年01期 |
20 |
姚士淮;李先胤;;混合组态壳模型计算氧同位素能谱[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