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叙述:抗战地形图一隅
【摘要】:作为抗战电影的主流,大后方电影在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中至今十分薄弱,其面貌依然模糊不清。本文在立足于对大后方电影全景扫描的基础上,在对大后方电影背靠的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特质的认定中,在立足于历史流程的细部研究、文化研究、文本研究和关联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上,完整呈现大后方电影的生动图像与复杂景观,从而使大后方电影获得一个更为准确、合理和深入的解说。鉴于战时社会文化思潮、政治意识形态的直接介入已经明确而深刻地障显在了大后方电影文本中,故对于大后方电影的描述,本文采用整体史述的方式,尤其聚焦于政治、文化和美学。
第一章《大后方电影发生论:电影、战争、革命、知识分子四重奏》,主要探讨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电影强大的时代性、政治性、宣教性的表象之下,蕴涵了异常复杂、深刻、多元的精神、情感和文化价值。本章通过对抗战时代电影、战争、革命、知识分子多重关系及精神背景的探讨,揭示大后方电影发生的深刻成因,并加以合理解说。
第二章《主轴还是边缘:教育电影与国民党官营电影的历史叙述》,着意于对作为大后方电影三大形态之一的国民党官营教育电影的机构、生产、创作、理论主张及美学形态进行全面描述、总结与评价,并补充上国民党官营电影这项未曾进入史学视野的环节。
第三章《历史之镜:纪录片创作》,概述大后方纪录片创作,对其在战时的兴盛进行归因分析,探讨其与战争、政治、经济、观众心理及叙事传统的关系,并对其文化与美学价值做出评述。
第四章《两种纪实:语段与风格》,对大后方纪实性故事片的两种形态进行美学归纳与成因分析。并一再通过对大后方纪实性故事片的个案分析和美学阐释及其与其时、其前、其后的电影现象或与之相关的政治、文化、艺术现象的关联性研究,阐明至今仍未得到深入论证的大后方纪实性故事片的“形态突变”是如何形成和完成的。
第五章《结语》,再次强调历史语境的重要性,强调“历史主义”的视角是重写电影史的重要维度。重申身处战争语境的大后方电影散发着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