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

涂涛  
【摘要】:汉字字源语境能否通过多媒体再现?这一再现的基础是什么?再现有何教育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回答这些问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则必须先回答下述问题:1、汉字字源其语境是不是由多元构成的?2、此多元构成与人的发展及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有无共同之处?3、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把汉字字源语境的多元构成与儿童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的多向性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 脑科学的研究证明幼儿阶段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儿童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过渡;儿童天生就充满探究的欲望;儿童的心智结构是多元的,儿童的发展应该是多向性的。因此本研究认为幼儿识字教育是可行的、重要的,幼儿识字教育应为幼儿提供直观形象的认知材料,创设丰富生动的多元认知情境,以识字教育为桥梁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发展。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忠实记录者、传载者,它饱蕴着华夏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其字源语境是一幅由汉民族宗教、哲学、道德、伦理、科学、艺术等多元构成的原始生态图;汉字由象形发源逐步演进为抽象符号的历程,是先哲原始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进程,这与儿童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征是契合的;汉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抽象符号,汉字的认知特点是其字形、字义、字音都可以作为认知元素,三者之间若产生联系,则识记效果更好,此外,语境因素也会对汉字的识别效果产生较大影响;汉字构形历经隶变楷化,其象形程度不断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识字教学难度,所幸的是,汉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邱志玲;;试论汉字学框架内的汉字阐释[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张蔚虹;;汉字的性质综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胡双宝;说说汉字的功能[J];汉语学习;1987年02期
4 李大林;近十年中国汉字学研究重要文献目录(1978—1988)[J];汉字文化;1989年03期
5 张鹤鸣;论汉字能成为全球文字的机理[J];现代哲学;1998年01期
6 刘庆俄;汉字的历史评价[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7 毛远明;;汉字源流与汉字研究的新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8 王立军;;汉字阐释的文化解读[J];中国教师;2007年08期
9 拜书婷;;汉字美的缺失[J];阅读与写作;2011年06期
10 高岚,申荷永;汉字与心理原型[J];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11 冷瑾;论汉字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J];吉安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12 王作新;习俗制度的汉字学考察——兼论汉字的文化史料价值[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3 沈光海;汉字文化学研究的多领域、多方位[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14 郑振峰;20世纪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5 叶斌;试论“中国汉字学”的教学内容[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6 莫银燕;谈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存在的合理性[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7 王立军;论章黄学派的汉字系统观念[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8 郑振峰;从汉字构形的发展看汉字的性质[J];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期
19 易思平;汉字与儒文化关系之趣说[J];华夏文化;2003年01期
20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 ,张一清;《汉字应用水平等级标准》研制报告[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鹃;;汉之前的汉字统一与规范[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连登岗;;汉字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加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春晓;;执简御繁——六书疏证派汉字教学观之阐释[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 ;张一清;;《汉字应用水平等级标准》研制报告[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王建勤;;欧美留学生汉字认知与习得的实验报告[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宁福佰;;小议中国文字的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 ;孙曼均;;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用字的统计与分级[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周金声;张茜;;谈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汉字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A];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孙建一;;现代汉语字频测定及分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10 王春晓;;《新HSK》一~三级汉字构字状况[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蔡永贵;汉字字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涂涛;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钟如雄;汉字转注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李静;幼儿汉字多元化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玉梅;王筠汉字学思想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何山;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汉字功能论[D];吉林大学;2008年
2 赵莹琛;汉字装饰的象论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09年
3 赵晋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字能力及其测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任艳;汉字的文化构成及其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朴点玉;韩国和中国现行汉字比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许飞;汉字字形美与汉字美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微;汉字的基本特征及其人文文化优势[D];吉林大学;2008年
8 田笑霞;汉字性质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醇;《中国汉字学批判》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朱晓青;汉字对称性的存在及其演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瑞英;增强对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N];光明日报;2009年
2 俐钧;汉字的文化联想[N];光明日报;2010年
3 孙建强;从“汉字英雄”到《汉字英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4 王周文;汉字学教育学专家关注小学识字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任玉敏;汉字的“拆分”与“说解”[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李冬鸽;诸多创新的《汉字学》[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朱钦芦;汉字对称结构检索方案的社会应用意义[N];中华新闻报;2008年
8 中国美术学院 连冕;汉字学基础:关于“设计学”的一些说明[N];美术报;2011年
9 徐德仁;现代汉字学亟待研究[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10 郭珊;发现汉字:民间学者新解甲骨文[N];南方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