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颗粒膜色散关系和弛豫研究
【摘要】:随着电子仪器小型化、高性能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电子仪器的多功能、高频化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人们需要的电子仪器往往需要高频磁导率、高饱和磁感应强度、适度大小的各向异性场。以Fe、Co为主体的磁性纳米颗粒膜具备高电阻率、高饱和磁感应强度及宽频带范围的高磁导率特性,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微磁器件材料。
本文用格林函数法对磁性颗粒膜的色散关系、热力学性质和弛豫进行了研究,具体是:(1)以Fe-SiO_2无序纳米铁磁颗粒膜为例,研究无序颗粒膜自旋波激发和自旋极化激发的色散关系、随温度和粒径的变化规律,进而探讨颗粒膜的磁化强度、磁化率以及热容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2)在所得自旋波激发阻尼系数普遍表示式的基础上,以(α-C:H)_(1-x)Co_x无序颗粒膜为例,研究颗粒膜自旋波激发弛豫随温度的变化。同时,还应用了玻尔兹曼统计方法,我们求出了薄圆柱形状的Fe-Cu周期性颗粒膜的平均磁矩,探讨了周期性颗粒膜相转变条件以及铁磁序、反铁磁序情况的颗粒平均磁矩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和临界温度。
这些基础研究对了解磁性纳米颗粒膜的磁性、热力学性质、能耗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
|
|
|
1 |
;一种磁性颗粒萃取剂及分离放射性核素的方法[J];同位素;2009年02期 |
2 |
王金刚,付仟骞,张迎春;NaOH的加入速度对纳米磁流体制备工艺的影响的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3 |
杨啸林;阮成礼;葛世慧;席力;;Fe-Si-O颗粒膜的霍尔效应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
4 |
郑勇林;葛泽玲;;磁性颗粒材料的有效非线性三阶极化率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1期 |
5 |
樊彩梅,石炎福;非<弱>磁性颗粒在磁流体静力分选中分离高度的计算[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
6 |
李松;刘洪娜;王志飞;祭美菊;郭雅飞;何农跃;戴亚斌;;基于磁性颗粒“在位”PCR和通用标签技术的新型高通量SNP分型方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7年10期 |
7 |
陈文勇,林信,陈蕾,吴悦,刘庆良;杂交瘤细胞磁性颗粒筛选方法的建立及探讨[J];细胞生物学杂志;1993年02期 |
8 |
刘先曙;应用纳米磁性颗粒可以检测有害病毒[J];科技导报;2004年05期 |
9 |
赵平波,李伯臧,蒲富恪;互不固溶磁性颗粒合金巨磁电阻的一个唯象理论[J];物理学报;1996年07期 |
10 |
胡彦涛;张生栋;吉艳琴;李金英;;锶特效磁性颗粒制备[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9年00期 |
11 |
成钢;吴勇;顾正飞;成钧;郑富强;李锐锋;邓婷;;退火、稀土Pr对Pr_x(Co_(40)Ag_(60))_(100-x)颗粒膜的结构与巨磁电阻效应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1年06期 |
12 |
宋思扬,郑毅汶,陈晋安;沙门氏菌LPS相关抗体的快速检测[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13 |
张德远;张文强;蔡军;;微生物细胞热分解法磁性化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年08期 |
14 |
刘洪娜;李松;刘丽赏;田岚;邓燕;李智洋;戴亚斌;何农跃;;一种基于磁性颗粒和通用连接子扩增技术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方法[J];化学学报;2009年15期 |
15 |
成登苗;翟学良;徐洋;;磁性靶向药物粒子的研究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16 |
刘新星;郭宁;杨英杰;梁万洁;张剑;;磁分离仪分离磁性细菌的新方法[J];生物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
17 |
刘振东;姚玉钦;;武汉市东湖沉积物的磁性矿物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8 |
赵广荣,扬帆,元英进,髙秀梅,张军平;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的新进展[J];遗传;2005年01期 |
19 |
张墩明,周庆立;硅油基磁性液体[J];功能材料;2000年S1期 |
20 |
;有助于建筑物防震的新技术[J];科技导报;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