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战后美国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发展研究

张玉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放量发展,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现。社会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权益保护问题成为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不公平的严峻现实呼唤政府的政策调控。本研究正是立足这样的现实背景而展开的。 论文以“导论”开篇。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并就论文的核心术语和研究范围做了界定。 顺历史发展的脉络,本论文把战后美国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国家至上主义阶段、新自由主义阶段、新保守主义阶段和中间路线阶段,它们分别构成论文的四个部分。在每个部分中,先从具体政策的政策内容、政策过程、政策结果以及政策的价值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关照,然后再对该时期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的价值选择进行宏观分析与总结。 论文第一部分“国家至上主义的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20世纪40、50年代,美国面临战时经济向战后建设的转型,大批退役军人需要安置;而且,在与前苏联的冷战竞争中,美国感受到空前的国防安全危机。于是,联邦政府颁布了《军人权利法案》和《国防教育法》。法案规定由政府资助退役军人和贫寒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其目的在于稳定社会秩序,增强国防实力以保持世界霸主地位。这些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在于国家利益,而不是学生个体的教育权益保护。因此,该时期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的价值选择并非源自教育关怀的公平追求,而是国家利益至上。 论文的第二部分“新自由主义的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经济持续增长,进入了所谓“丰裕时代”。但是,在一派繁荣富足的景象中,巨大的贫富悬殊和激烈的种族矛盾成为美国社会图景中极不和谐的元素。于是,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冲击之下,联邦政府制定了《高等教育法》、肯定性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贫困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扶助,其目的在于通过帮助他们获得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以增强这些群体的社会竞争力,并由此达到缓减种族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目的。总体而言,该时期的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是以新自由主义思想为政治基础的,其政策选择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正义追求。 论文的第三部分“新保守主义的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20世纪80年代,里根开始了美国政治的新保守主义时代。在巨大的联邦财政赤字压力之下,里根推行了一系列减少政府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改革。其中,高等教育经费首当其冲。最终,在民主党和高等教育界的抗争之下,里根大规模削减学生资助的政策目标虽然没有得以实现,但美国高等教育资助仍然走向了倒退。同时,里根强烈反对旨在帮助女性、少数民族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肯定性行动计划,致使该时期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整体下滑。其后的布什总统基本上沿袭了里根的保守路线。总之,该时期的联邦高等教育政策以新保守主义思想为政治基础,在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中,走向了效率主义。美国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走向低谷,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受到威胁。 论文的第四部分“中间路线的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后,克林顿总统选择了一条间于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之间的政治路线。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一方面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通过多种资助改革减轻学生的教育负担,另一方面也强调责任与效率。概言之,克林顿的高等教育扶助政策试图在效率与公平、中产阶级与贫困民众之间寻求平衡点,是一种“第三条道路”的政策尝试。然而,政策的结果显示,该时期的高等教育扶助政策走向了异化,中产阶级、白人成为政策的最大受惠者,而最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平等权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论文的第五部分“反思与启示”通过对战后美国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发展研究的反思,得出以下结论:(一)战后美国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钟摆”历程,政治理念、经济兴衰是其发展变迁的主导因素。(二)深植于美国社会文化内部的矛盾性,是阻碍美国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发展的根源。(三)美国政策制定的多方制衡模式,有助于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的稳定和连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政策的发展进程。本论文的最后部分,针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公平现状以及相应的弱势群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顾清扬;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国际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1989年03期
2 李艳英;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经费的构成[J];高等农业教育;1998年11期
3 安钰峰;;澳大利亚开始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J];世界教育信息;2002年11期
4 张丽萍;;运用资本市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5 陈彬;;公办高校股份制改革研究综述[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周游;蔡志善;;高等院校扩招的外部效应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年04期
7 李小安;;我国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的途径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严汇;;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对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本土化特色的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3期
9 初浩楠;;我国高等教育中介机构的组织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10 项子微;蔡文伯;;新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11期
11 夏天阳;国外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概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6年06期
12 梁秀基,石丽杰,丁瑞;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分析和思考[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3 王春;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经费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0年01期
14 巴建军;;甘肃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策[J];未来与发展;2004年04期
15 上官绪红;我国高校不具备继续扩招的经济条件[J];商场现代化;2005年24期
16 左慧;;浅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结构配置[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05期
17 秦丽萍;;战后30年日本产业结构变革与高等教育规划[J];天中学刊;2006年04期
18 董德刚;;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及多元化对策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19 王学峰;蔡文伯;;新疆高等教育融资分析及对策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0 冯彦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模式探讨[J];职业时空;2007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炜;;高等教育经费省际投入支出的公平性研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美;;高等教育经费构成与配置问题分析[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晓晶;;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预测研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胡青;;古代书院与今日高等教育经费[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5 翟巧相;;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杨克瑞;;美国《高等教育法》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谢维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及其主要取向[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8 严全治;于洪姣;;我国省区间高等教育政府努力程度实证研究[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张晶;;高等教育高收费:现状、原因及对策[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王顺义;;美国科学技术政策历史变迁的若干特征[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战后美国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温静;美国联邦政府研究生资助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张宇;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历史演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彦妍;高等教育经费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5 叶欣茹;中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需求预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李莉;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演变[D];厦门大学;2008年
8 潘力;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高等教育投融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9 刁大明;美国联邦政府拨款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许琳;高等教育投资的国际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鹏;我国普通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张筠;论政府投资对高等教育公平的保障作用[D];河海大学;2007年
3 夏正宝;高等教育对江苏省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秦辉;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金淑琴;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探索中外合作高校的融资渠道[D];复旦大学;2008年
6 韦春卉;中印两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黄令;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旭昕;日本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及策略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9 彭世琦;成本分担下我国高等教育产品定价的效率与公平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揭红兰;关于我国高校负债建设发展的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国文刘奕奕;从“二房”救助再看美国次贷危机[N];中国证券报;2008年
2 胡芳刘洪;美国联邦政府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N];中国贸易报;2008年
3 记者 汪时锋;美国如何防止经济数据泄露[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4 竺乾威 刘杰;国外大部门体制推进方法和特点[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胡颖廉;美国“大部门制”的动因和特征[N];中国财经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琦;亨特兄弟覆灭记[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谈云;美国:乡村医生也短缺[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谢冬兰;对森林火灾顺其自“燃”[N];中国社会报;2008年
9 丛玫;布什4900亿美元赤字“馈赠”继任者[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蒋旭峰 刘丽娜;美国要减赤,信不信由你[N];国际商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