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发展特点
【摘要】:
社会责任心是个体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道德职责和义务的个性品质。研究大学生责任心结构及发展特点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迫切需要。国内外有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但社会责任心的系统研究还较缺乏,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社会责任心必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外学者已对社会责任心的概念、结构及影响因素等问题作过一些。我国对社会责任心的研究刚刚起步,还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因此,系统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从“社会人”的要求出发,根据人与自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以社会和谐发展的时空环境为基点,从责任对象的角度初步构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的理论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专家咨询并结合实际调研结果,最终构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根据该结构编制了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心问卷,探讨了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本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1.从责任对象的角度划分,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由物质、文化和群体三个维度构成。物质责任心主要由生物责任心、资源责任心和环境责任心构成。文化责任心主要由有形文化遗产责任心和无形文化遗产责任心构成。群体责任心主要由家庭责任心、团体责任心、国家责任心和世界责任心构成。
2.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心问卷具有较好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测量的工具。
3.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发展水平较高,但各维度、各因子间发展不均衡。
4.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发展水平与具体的家庭、学校环境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呈现如下特点:
(1)大学生社会责任心与学校性质、年级、专业、家庭收入、家庭类型等存在显著差异。普通大学显著(国家和环境除外)显著高于重点大学,大一显著高于大二,理科显著高于经贸,非独生显著高于独生,非单亲显著高于单亲。
(2)大学生社会责任心与性别、家庭来源和父母职业等不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资源责任心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世界责任心显著高于男生;农村大学生家庭责任心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父母是农民的大学生的家庭责任心显著高于父母是教师的。
(3)大学生社会责任心与家庭收入存在显著差异。按家庭收入的高低大致呈N型的发展态势,除1000-2000月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外,其他四类大学生随着家庭收入的上升而下降。在家庭收入水平上,物质和群体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家庭收入最高的物质和群体责任最低,家庭收入最低的两者均最高。2000以上家庭收入的大学生家庭责任心显著低于其他四类大学生,该类大学生的团体责任心也显著低于家庭月收入200-500元和500-1000元的。
(4)大学生社会责任心与家庭类型关系密切。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非单亲家庭显著高于单亲家庭。非独生大学生的群体责任心极其显著高于独生大学生的群体责任心,非单亲大学生的文化和群体责任心显著高于单亲。非独生的家庭、无形和团体责任心显著高于独生。非单亲的生物、资源、无形和团体责任心显著高于单亲。
(5)大学生社会责任心与学校性质、年级和专业等存在显著差异。一般高校大学生的各种责任心水平均显著(国家和环境除外)高于重点高校。
(6)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按年级呈U型发展态势。从大一到大二之间下降很大,以后从大二、大三到大四缓步上升,大四有较大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大一>大四>大三>大二,大一显著高于大三。
(7)按照文科、理科、工科和经贸专业顺序,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大致呈半弧型的发展态势。文科、理科和工科发展高而较均衡,经贸专业较低,具体表现为理科>文科>工科>经贸,理科显著高于经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