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占里丧葬仪式及其教育功能研究
【摘要】:
丧葬仪式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有着独特的位置:一方面,人们重视丧葬仪式,另一方面又表示丧葬仪式是一种迷信。这种言行不一致,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今天,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更为完备,为什么认为是迷信的丧葬仪式还能得到人们的巨大重视?人类重视丧葬仪式的原因何在呢?它是否就只是一种迷信呢?如若不只是,那么丧葬仪式又有怎样的结构和功能呢?这些功能中有无教育功能呢?如果有,丧葬仪式的教育功能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其机制如何呢?这些问题引起我思考丧葬仪式与教育深层的关系。
本研究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深度考察、分析,研究、探讨丧葬仪式中的教育功能,对以往丧葬仪式的研究有所突破,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注重考察丧葬仪式的形式,将其仅做为一种民俗活动,对现象进行总结与归纳;对丧葬活动进行考古类的发掘,发掘其出现的历史,对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较少论及,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更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将其排斥在现代教育之外,本文期待通过丧葬仪式的教育人类学分析、研究,对丧葬仪式的深层蕴含做出一点探索。
对丧葬文化作教育人类学的分析是一个大课题,可以作多层面、多角度的考察,笔者经过大量筛选,最终选择贵州省从江县占里村侗族作为田野考察的对象,使该研究更易于操作和把握、使研究的层面更深入而有实效。研究遵循解释人类学理论范式思路,辅以文化唯物论的主客位研究方法,对其教育功能进行解释,正是由于研究问题的独特性导致本文在方法上有了这样的创新。
通过对丧葬仪式的分析研究,本文得出结论:1.丧葬仪式具备了独特的教育功能;2.独特的生存方式造就了独特的文化与教育模式。3.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过程使教育同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4.文化使得教育呈现多种形态,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追求,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途径;5.教育的发生不是一条途径,而是多元途径。这为教育生存的多种可能性以及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同途径提供了证明;6.教育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其功能的发生,是在特定的文化场中才成为可能,而中国文化的多元特征决定了文化教育的“场”是不同的,但同时也有相通之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对丧葬仪式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理清文化传承在文化的行进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有利于我们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更好的认识、拓展各种有需要的教育资源。
本文探讨丧葬仪式中的教育功能,仅是对教育人类学的一种尝试性讨论,可以说是笔者在研究初期的研究兴趣所致,实证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在以后的学习与研究中笔者会继续努力,希望能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做出一点贡献。
|
|
|
|
1 |
朱德发;中国新文学流派结构论[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
2 |
陈永国;文学批评中的结构、解构与话语[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
3 |
姚维荣;汉江儿女的欢歌与悲歌[J];安康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
4 |
刘绍曾,尹同吉;体育教学与学生发展的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
5 |
张道民,李清华;现代科技发展的精神动力[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
6 |
陈学文;说《惜往日》[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3期 |
7 |
赵士辉;论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及其设计[J];理论与现代化;1997年07期 |
8 |
朱卡德;英语中的歧义现象[J];韶关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9 |
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J];人文地理;1998年02期 |
10 |
陈桂斌,许海萍;也谈英汉翻译中的正反表达[J];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02期 |
11 |
邱紫华;“美无本体”论——兼论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和作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
12 |
潘明,朱为民 ,王健,何运健,赵童梅;初中体育教学主体参与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体育与科学;1999年06期 |
13 |
钟祖荣;学习方法的要素、结构与功能[J];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01期 |
14 |
李宇明;“一V…数量”结构及其主观大量问题[J];云梦学刊;1999年03期 |
15 |
朱晓东;彼得·莱斯──天才的结构工程师[J];世界建筑;2000年11期 |
16 |
刘辰诞,陈君;情景组合理论与译品风格和结构评价[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
17 |
阳德华,王耘,董奇;初中生的抑郁与焦虑:结构与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3期 |
18 |
王国英,沃建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结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3期 |
19 |
王娟;简·奥斯丁《劝导》的情节与结构[J];青海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
20 |
周毅;《史记·本纪》中比喻的结构和功能[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
|